談一談B端產品的設計方法
編輯導語:B端產品即為組織提供商業(yè)價值的產品或服務,B端產品設計能力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本文作者通過正在規(guī)劃的戰(zhàn)略項目,總結B端產品設計的方法論,分享一些能夠指導B端產品經理具體工作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近我們正在規(guī)劃設計一個部門的戰(zhàn)略項目,目標是搭建一套可支持對外商業(yè)化的零售SaaS系統,過程中涉及到一些B端產品設計的方法論,我覺得有必要總結分享一下。
總體來看把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 背景分析
- 需求調研及分析
- 系統搭建
具體每個階段又分為若干步驟,這些可以指導B端產品經理的具體工作,純干貨分享。
一、背景分析
做背景分析第一步先看需求來源,這決定了項目的重要性和緊急性,通常有以下幾種:
1. 客戶需求-合同、招標書
對于靠為大公司做定制開發(fā)軟件的企業(yè)來說,這是常規(guī)操作,拿到合同或招標書后開始啟動,有明確的deadline,時間要求比較緊迫。
2. 戰(zhàn)略需求-老板
做過C端產品經理的朋友都經歷過老板基于個人喜好、同理心,對人的理解,突然提一些奇思妙想,希望團隊盡快落地。
而B端產品的服務對象是企業(yè),需要基于業(yè)務的系統性邏輯思考,天馬行空的成分會低很多,老板通常是基于一定的洞察力發(fā)現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機會和變化,結合目前策略上的差距,指出戰(zhàn)略方向,但具體怎么做仍需要專業(yè)團隊的分析輸出。
由于看的是未來戰(zhàn)略,老板相對會有耐心,會給團隊足夠的時間分析準備,屬于重要但不緊急的項目,但會階段性檢查成果,通常半年或1年是一個節(jié)點。
3. 日常需求-產品經理
通常是自發(fā)的,基于對產品體驗的優(yōu)化、競品的對標、客戶的反饋,圍繞戰(zhàn)略需求有針對性的打造,重要性上不如戰(zhàn)略需求,緊急性上不如客戶需求。
作為一家致力于打造SaaS產品的企業(yè)來說,第2和第3種需求將會是主旋律。當然也不排除第1種需求,但比例應控制在10%-20%,傳統的軟件公司就完全是第1種需求驅動。
如果按照凱勒&帕帕森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理論,那么對要吃SaaS商業(yè)化這碗飯的企業(yè)來說,當前階段這個戰(zhàn)略項目的規(guī)劃和落地就是唯一,至少應該保證有一個全職團隊要不遺余力的做這一件事,其他事情都靠邊。
背景分析的第二步是“戰(zhàn)略五看”,分別是:
- 看環(huán)境
- 看行業(yè)
- 看客戶
- 看競爭
- 看自己
從長期視角洞見行業(yè)終局, 從全局視角觀察領先格局,從動態(tài)視角把握趨勢,再回到行業(yè)的本質,看看哪些東西是不變的。
知己知彼,從環(huán)境、行業(yè)、客戶分析得出的行業(yè)機會點,結合從競爭、自己得出的戰(zhàn)略控制點,可以識別出未來的戰(zhàn)略機會,最終推導出where to go,既確定產品的目標和范圍。
每個產品都有特定的用戶群體,確定產品目標和范圍實際上就是輸出如下這段話:
我們的目標客戶是一家 XXX 企業(yè),目前他們的工作方式是:XXX ,面臨了 XXX 的痛點,我們可以通過提供 XXX 產品解決,可以達到 XXX 的效果。
把這段話中的XXX補齊,輸出的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和產品,多段這樣的話就組成了我們的目標客戶群和產品范圍。
4. 以零售行業(yè)為例,輸出“戰(zhàn)略五看”
4.1 行業(yè)終局
如我在《三維零售-我的最終幻想》一文中所分析,未來零售行業(yè)的終局可以用“商品-時間-價格”的三維坐標來表示,原點就是“你在腦子里想象某個東西,不論是你曾經見過、用過,或者僅僅是一個設想時,都能以一個最合適的價格立馬獲得,并且瞬間出現在面前”。
那么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企業(yè)首先會通過全渠道零售構造一條價格和時間的曲線,然后通過供應鏈C2B能力打造一個曲面,最后將這個曲面逐步向原點趨近,越趨近于原點的企業(yè)競爭力越強。
換個角度,誰能夠有效幫助零售企業(yè)趨近這個終局,誰就可以在企業(yè)服務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4.2 領先格局
通過對20多家零售企業(yè)服務商的調研,我們發(fā)現邏輯簡單、價格便宜的管家婆,備受傳統中小企業(yè)青睞,滿足日常經營80%場景,橫跨7大品類服務50萬家企業(yè):
我們發(fā)現營銷玩法多樣、體驗好、平臺服務豐富、緊跟微信生態(tài)的有贊,備受中小型數字化轉型企業(yè)的喜愛,滿足多種業(yè)態(tài)服務于8萬商家;
我們發(fā)現深耕多年商超、連鎖、便利店業(yè)態(tài)的海鼎,具有強大的配置能力,豐富的報表,全面細致的功能,能滿足大型企業(yè)的精細化運營需要,在深耕行業(yè)有很強的影響力;
我們發(fā)現具有豐富產品線、強大的財務管理模塊、復雜的組織管理能力,正在向SaaS轉型的傳統軟件廠商用友、金蝶,具有大量高端客群,行業(yè)案例豐富,對大型集團公司有很強吸引力。
4.3 趨勢
2020年兩會三番五次提到產業(yè)數字化、新基建、互聯網+等等概念,已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企業(yè)在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上有迫切需求。
尤其是這次新冠疫情席卷中國之后,很多企業(yè)用5個月完成了過去5年都沒有下決心做的事,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而社零數據中網上實物零售的比重也從2019年同期的18%增長到25%,交易上行的大勢已不可阻擋。
就連打造平臺生態(tài)的微信,也于7月10日正式宣布將推出“微信小商店”,一套免開發(fā)0費用的賣貨小程序,裁判員也脫光膀子下場當起運動員。
4.4 行業(yè)本質
無論是阿里新零售、京東無界零售、騰訊智慧零售,也無論是重構人、貨、場、還是流量、轉化、客單、復購、裂變的新零售公式,企業(yè)追求的永遠是降本增效,成本、效率、體驗的優(yōu)化。
二、需求調研和分析
最傻的需求調研方法恐怕就是直接跑過去問客戶:你要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需求?
因為這樣你壓根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或客戶根本提不出需求,或覺得客戶提出的都是不痛不癢的需求,或感覺極具個性化,做與不做無所謂。
畢竟你調研的人不是技術專家,他們關注的永遠都是看得見的需求,如果你傻傻的只滿足了這些看得見的需求就交差,那就大錯特錯,結果只有一種:客戶不滿意,反饋系統難用。
產品在接收到一個需求時,除了關注業(yè)務反饋的點外,應該具備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挖掘那些看不見的點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的需求。
這需要對業(yè)務的充分理解,做到感同身受,設計出更合理、高效的方案。
舉個例子:
給某個超市做一個紙質價簽管理功能,客戶提出的需求就是能夠查看并根據商品價格打印價簽,這是一個看得見的需求。
于是,產品經理就在每條商品詳情頁增加了一鍵打印功能。按說客戶提出的點滿足了,但交付后客戶反饋系統沒法用,非常不滿意。
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一下,就會發(fā)現至少有以下幾個看不見的和進一步的需求:
- 一般便利店都會有上千個SKU,假設每次10%變價,也會有100個價簽需要打印,而每次進入商品頁面打印價簽的操作時間至少5秒,打印100次,再加上等待打印時間,可能半個小時都搞不定,這個過程對于店員來說非常煎熬,降低人效不說,而且會極大影響工作熱情;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提供批量打印功能,在等待打印同時還可以做別的事情;
- 線下門店打印價簽通常是提前為促銷做準備,或者是促銷后恢復原價,這個反應速度越快越好,為了做到無縫銜接,價簽打印要前置,也就是在系統真正變價之前就準備好物料,所以要有按變價時間維度篩選商品并打印價簽的功能;
- 促銷是變價的主場景,所以應該有預先知道門店促銷活動的功能,這就需要營銷日歷,讓店員清晰明確的了解到接下來的活動及變價情況,并且聯動打印價簽;
- 促銷活動的種類繁多,那么在價簽樣式上要予以區(qū)分,尤其是與普通商品的價簽樣式,那么是不是可以考慮增加各種活動的價簽模板,并給出不同的默認顏色和樣式,額外再提供編輯功能;
- 我們發(fā)現經常變價的門店人力成本非常高,除了打印還有核對、陳列,偶爾的操作失誤還會引來客訴,基于ROI考慮,是不是可以改用電子價簽呢?這就是進一步的需求了。
綜上,如果每一個產品都能向前一步說話,從行業(yè)“降本增效”的本質出發(fā),設身處地的為客戶思考,獲取全量的真實需求,也就避免了無從下手及費力不討好的窘境。
價簽管理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功能,當我們面對復雜功能的需求調研和分析時該如何下手,還是要有一套方法論。
1. 過程分為三步
1.1 業(yè)務流程梳理
業(yè)務流程是分層的,尤其是當我們把目標客戶定位為中大型企業(yè)時問題尤其復雜:
- 第一層:是組織級,集團視角,關注分工、管理和大方向的業(yè)務流向。比如在零售企業(yè)中,就會存在供應鏈、門店、售后,客服、財務等幾個不同的部門。這一層的調研內容主要是確認企業(yè)的組織構成,流轉方式,目前存在的經營問題,尋找潛在的機會點;
- 第二層:是業(yè)務級,部門視角,關注每個崗位具體負責什么,產出什么,以及這些活動之間的關聯。例如門店部門要銷售商品,需要庫管、銷售運營、導購的配合才能完成,產出就是銷售額,這是業(yè)務流程梳理的主線索,也是主要輸出。這一層的調研內容主要是確認部門內崗位分工,每個業(yè)務事件的流程,參與者,事件及關注的產出物,通常是報表形式;
- 第三層:是操作級,通常是某個崗位的視角,實現某個業(yè)務場景需要的具體操作步驟,可能由某個或幾個崗位的人操作,屬于需求細節(jié)。這一層的調研內容主要是確認每個角色參與的業(yè)務流,日常的操作流程,了解功能、數據、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問題。
業(yè)務流程分析起來很多很復雜,還會有子流程嵌套,很難用文字描述清楚,因此這一步的產出最好采用跨部門和崗位的泳道圖,下邊以線下銷售場景為例說明:
線下門店銷售業(yè)務流程橫跨3個部門7個崗位角色,而每一個步驟又包括若干的子流程,輸出這個流程的目的是確認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及各個角色應該承擔的工作內容。
1.2 角色與場景分析
基于步驟1輸出的角色應承擔的工作內容,再具體看某個角色在特定場景中都需要做什么事,那么就拆分成兩個基本要素:
- 參與者:這個流程中與系統進行有意義交互的任何事物,可以是某個崗位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硬件或系統,比如門店銷售可以是導購,也可以是自助結賬機,線上銷售就是APP或者小程序;
- 做什么事:是指系統執(zhí)行的一系列動作,是一個動詞+名詞的組合,且必須是有意義的,產生實際結果的動作,比如,操作收銀機執(zhí)行一系列動作,生成銷售訂單,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場景了,但只是添加一個商品到購物車,這不能叫完整場景。
2. 為什么要用這種角色+場景的方式分析
主要因為以往很多技術性產品經理在分析和設計產品時,總是以功能的視角去思考,既這個系統應該有什么功能,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就是一系列功能的堆積,用戶常常抱怨太難用。
看到一堆“xx管理”的菜單,根本不知道干什么用,即使看了天書一樣的手冊,要完成一個場景,可能需要切換若干個菜單模塊,合上天書,又不知道該去哪找需要的功能了。
而以角色+場景方式驅動的分析方法,是一種側重于“用戶視角”的分析,將系統做成一個黑盒子,不僅可以有效指導最終展現的菜單形式,避免上述問題,還有利于梳理場景時發(fā)現那些看不見的問題。
下邊以“導購”角色的“銷售”場景為例進行分析:
步驟2分析的角色+場景只輸出了一個核心路徑,是主流程,還要補充拓展流程、完善前置條件、后置條件、特殊規(guī)則。
- 拓展流程:指分支事件和一些異常情況;
- 前置條件:指這個場景發(fā)生前需要系統具備哪些能力或處于哪個狀態(tài);
- 后置條件:是場景結束時輸出的內容或一種狀態(tài);
- 特殊規(guī)則:就是受限于客觀情況必須規(guī)避的情況,比如硬件性能、數據庫大小、使用環(huán)境、技術選擇、公司規(guī)定等產生的限制。
將多個角色場景進行抽象整合輸出系統用例,系統用例作為最小需求單位指導系統開發(fā)。
這里說的抽象整合就是技術層面的復用邏輯,好比軟件開發(fā)中“類”和“對象”的關系,系統用例是一類的抽象,角色場景是一個具體的行為。
仍然以“導購”+“銷售”場景示意,輸出系統用例如下:
三、系統開發(fā)
進行到這一步,系統變得越來越具象,引入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一個很復雜的項目為了保證原始需求不走樣,非常有必要的一步是把系統用例映射回原始業(yè)務流程,看看是不是都覆蓋全了,可以用類似這樣的表來跟蹤:
這是一個回顧和整理的過程,同時優(yōu)化系統用例,按照模塊分工給相關的人輸出原型設計和數據報表,這些是技術產品經理最擅長的了,但需要強調3件事:
1. 菜單結構設計
很多技術產品在設計交互時喜歡用功能模塊來劃分菜單結構,直接把底層的功能投射到用戶交互層,這對于沒有行業(yè)屬性的軟件來說是迫不得已,但在客戶實際使用中卻有很大缺陷。
因為在業(yè)務操作中,會出現不同層次頁面的頻繁交替,讓使用者云里霧里,感覺十分混亂。
產品經理只能通過輸出天書版的操作手冊來培訓使用者,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成本,而放下天書,又忘了該去哪個頁面操作,想找一個功能也不知道該去哪個頁面。
對于垂直行業(yè)的B端產品來說更好的方式是以“業(yè)務場景”來劃分菜單結構,以完成某一件事為主線,好處是可以明顯改善重復和混亂的現象,讓整個系統的菜單結構清晰明了,使用者更容易上手
為了適應不同行業(yè)中“業(yè)務場景”可能存在的差異,系統中還可以設計一套業(yè)務流程管理功能(BPM),去定制“業(yè)務場景”中的操作流程,并最終體現在菜單結構的改變。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功能,但對于橫跨多種行業(yè)的軟件來說可以大大增加系統靈活性,減少后期的開發(fā)工作量。
2. 數據操作完整性原則
本質上軟件的工作就是信息輸入、信息處理和信息輸出。
在設計輸入環(huán)節(jié)時我們要檢查“增刪改查CRUD”四個基礎功能是不是給全了,是不是能夠在一個頁面內解決?以及是不是足夠好用。
比如商品主數據的輸入,由于涉及到大量SKU,那么設身處地為操作人員考慮,從提高效率的角度,要考慮批量導入,批量刪除、批量修改、條件篩選的功能;在設計輸出環(huán)節(jié)時我們要提供豐富的篩選查看以及必要的導出功能,這樣不僅方便客戶在系統內查看數據,也可以自助導出用其他工具透視。
通常不同的數據操作權限會分配給不同的角色處理,所以不僅要提供功能,還要考慮在權限層面解耦出來。
3. 角色權限模型
B端產品通常都適用于RBAC權限模型(Role-Based Access Control),也就是每個用戶都要被賦予一個或多個系統角色,每個系統角色都對應一個明確的權限集合,包括對菜單、頁面元素、數據資源的訪問與操作權限。
需要建立一個“用戶——角色——權限”之間的對應關系,用戶與角色,角色與權限都是多對多關系,即一個用戶可以對應多個角色,一個角色可以分配給多個用戶,一個角色具有多個權限。
當用戶比較多時,還可引入用戶組,將角色與用戶組進行關聯,當角色發(fā)生變更時,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完成這些工作后交付UI設計,最后進入軟件開發(fā),這兩步就要交給專業(yè)的UI設計和軟件架構師操刀了。
四、總結
B端產品設計需要豐富的行業(yè)背景和專業(yè)能力,不僅要有邏輯能力還要有全局視野,清楚行業(yè)的上下游關系,看不同角色在鏈條中的作用。
不應是簡單的堆砌功能,也不是所有的功能都適合做到線上,而是要看清楚哪些符合行業(yè)本質,才在哪個方向發(fā)力。
本文由 @劉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好,80%時間應該在需求分析以及思考戰(zhàn)略背景上
想問一下,文章中的泳道圖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axure
其實吧,把b 換成C ,你會發(fā)現是一樣的。。沒啥亮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