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街旁設計師劉洋對話

0 評論 2690 瀏覽 1 收藏 16 分鐘

(本文由盒外原創(chuàng),與懶人有禪聯(lián)合發(fā)表)

劉洋是懶人有禪的新成員,也是街旁的移動產品設計師。他的設計經歷非常豐富,包括 t-shirt、海報、書籍和網(wǎng)站。現(xiàn)在他在負責街旁多個移動平臺的 app 設計。下面是果合團隊和他的訪談記錄。

問:你覺得最近移動 app 產品設計的發(fā)展方向有什么變化?

從?Instagram開始,就很不一樣了。因為這個 app 把圖片當成 feed 的主題,就變成了說社交事件是用圖片一張一張傳下來的,就好像給?Flickr 加上了一個時間線,又像是把?Facebook 的時間線變成了一張一張的圖片。圖片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我覺得這也符合現(xiàn)在智能手機發(fā)展的趨勢:現(xiàn)在手機都越來越強大了,拍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觸屏手機打字都不是很方便的情況下,拍照傳圖就變成很自然的事情。像后來的?Path 和?Color 都是這一個系列概念的演化。

在街旁的 app 里面,實際上我們也有借鑒 Intstagram 的設計。我們沒有做那種傳統(tǒng)的地點相冊,好像一個圖片墻的概念,而是按照時間軸把照片放進去。

問:你之前的設計經歷對你現(xiàn)在做移動產品設計有什么影響和幫助?

其實我設計的背景很雜,沒有說一開始就專注于某一部分的設計。因為學軟件,所以 Web 設計肯定是很大的一部分,但是也做過平面,比如海報、書籍封面。

傳統(tǒng)的設計大部分是給人看的,交互模式比較簡單,比如 Web 設計基本上是鼠標點擊。移動設計的交互比較多樣,比如有手勢啊。還要考慮到移動性和網(wǎng)絡的問題。如果是 Web 設計,用戶會坐在那兒,電腦插著網(wǎng)線,你不需要考慮很多,但是移動設備上的設計,就要考慮到各種異常情況,比如有的時候手機會沒有信號,走路的時候用戶交互會不那么精準之類的事情。這些都是移動設計要注意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從 Web 設計轉過來,需要考慮容錯性。相對而言,移動設備上交互的可能性會更多。

另外就是移動設備的屏幕。除了尺寸上會有局限之外,也包括硬件平臺的差異。比如 Android 上很少有 app 會做下拉刷新(Pull to Refresh)這個交互,而在 iOS 上卻很常見。Android 上的刷新率是 20 幀,而 iOS 是 60 幀每秒。Android 不同的硬件配置差異很大。在 iOS 上滾動一個列表,很容易一次滾動到頭,而在 Android 上滾動速度和阻尼的變化都很難預期。所在不同的手機上適配會很難。Android 在不同 OEM 的“改進”下,UI 已經變得很“散漫”,所以一個設計放在不同的 Android 手機上可能會不一定適用。

與其說之前的設計經驗對我的幫助大不如說是作為一個重度用戶的經驗對我的幫助大。本身你要去用不同的 app,潛意識里面你要去做對比。當你看到一個 app 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去想為什么以前的 app 沒有做這件事情,而現(xiàn)在這個 app 這樣做了,然后以前的 app 是怎么做的。形成一種很自然的對比。在這種前提下,你就能把握 iOS 平臺上的 app 是什么樣的,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新的概念出來怎么去避免就的錯誤。這種對設計進化的思想是要不斷的更新,保持自己一直在體驗和思考新的東西。

問:你認為在不同的移動平臺上進行產品設計的區(qū)別是什么?哪一個移動平臺上的設計是最舒服的?

我覺得肯定是 iPhone,因為 iPhone 開創(chuàng)了觸屏交互的先例。新聞上都會經常說 iPhone 最近注冊了一個專利,然后 Android 又要給蘋果交專利費。所以你會看到 iPhone 是一個從零開始把交互做起來的平臺,而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7 都是在 iPhone 的基礎上做一些變化,創(chuàng)造一些不同的東西。你會看到(在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7 的平臺上)有一些刻意的或者是修飾性的改變,不是非常自然。

每個交互都會有一個流程。在每個平臺上都會有一套導航的模式。做 app 特別是社交類的 app,一定要先定義你的 app 在這個平臺上怎么做導航。導航包括哪些?就是每個頁面中的信息架構,比如:標題要放在哪里,頁面之間如何跳轉,這個頁面如果有菜單的話要怎么做,這個頁面如果要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要把它藏到哪里去。這套東西是在做每一個頁面的時候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要在最先把它搭建起來。在 iOS 和 Android 上的這種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 iOS 沒有物理按鍵,而 Android 上有。這個問題是一直被討論的,但是我覺得不太會有答案。因為現(xiàn)在 Android 的硬件也不斷向 iPhone 的方向發(fā)展,硬件越來越好,甚至超過 iPhone 的硬件。所以現(xiàn)在會有越來越多的 iOS 交互搬到 Android 上來,比如:iOS app 上會有一個導航,左邊放返回鍵,右邊放功能鍵。在 Android 上有人會用到下面的菜單按鍵,也有些人會直接用 iOS 的設計,把按鍵做到 UI 里面,而不用物理按鍵。如果把框架想清楚,然后就可以專注在內容上。

所謂的框架就是一種很共通的交互模式。比如在 iPhone 上,除了一些游戲之外,很多 SNS app 都是用同一種框架。如果你選擇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就要考慮風險:用戶習慣于原有的框架,在新的框架下就可能找不到習慣的交互方式,就會問為什么這個功能被藏起來了。

記得有一句話是說最好的 UI 就是沒有 UI,就是讓用戶感覺不到交互的存在。我覺得最好是在一個用戶感覺不到的 UI 的框架下,再去關注內容,就會是對內容一種比較好的提升。

不同平臺的差異實際上是一些非常細節(jié)的問題。我會把這些差異考慮在框架的設定當中。其實移動 app 的設計都是在一塊觸摸屏上,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都是在 OS 的 DNA 中體現(xiàn)的。設計應該盡可能的去貼近這些特性。再說遠一點,在設計 app 的時候,盡管不一定要遵循,但是一定要了解并且思考不同系統(tǒng)在用戶界面上的 UI Guideline,才能知道有些東西為什么要這么做,才能做取舍。

最近我看了 Android 2.3 的用戶界面設計,覺得在新版本上的設計和之前的版本非常不同。代表性的 app 比如 Twitter 和 Facebook 都不一樣了。從 UI 上講,Android 是一個非常自由的系統(tǒng),所以在設計上會一直有新的變化。其實我感覺這個變化是越來越像 iOS,特別是在導航的設計上。以前的設計是在頁面的最上方會有 20 像素是放 app 的名稱,現(xiàn)在就會是放 logo 和兩個導航按鈕,和 iOS 更加類似。此外,整個的設計風格都在向這個方向遷移。我認為這也是因為 Android 更加開放,所以一些大公司會希望自己的 app 在不同的平臺上界面更加一致。而現(xiàn)在 Android 手機的性能越來越好,其實在一塊液晶屏上的表現(xiàn)在不同的平臺上也會越來越接近。

問:對于個人開發(fā)者或者小型開發(fā)團隊,你會對他們在產品設計上有什么建議?

一些小的團隊,可能只有兩個人,一個人做開發(fā),一個人做設計,可能沒有一個人是專門做產品的,其實這樣的模式很好。國外一些很不錯的 app 設計和開發(fā)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如果說建議的話,我認為開發(fā)者和設計者之間的溝通是第一位的。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在技術實現(xiàn)的時候會不會有什么問題。因為團隊很小再加上缺乏經驗,如果沒有很好的溝通,設計出來之后會發(fā)現(xiàn)技術實現(xiàn)出來有一些問題是沒有考慮到的。最好是能夠在每一個設計上都進行充分的溝通,保證每一個想法都是(在技術角度上)“安全的”。越小的團隊越要保持這樣的溝通,才能提供產品設計和開發(fā)的效率。其實即便是像街旁團隊的 app 也是這樣的雙人模式,同樣需要這樣的溝通。

另外就是要去聽用戶的意見。當然其中有些是噪音,但是很多人提一個建議的時候,可能就是有價值的。但是作為設計師要會思考和過濾這些意見。如果沒有這些思考和過濾,用戶提到了一個問題,設計師卻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那么這就是一個需要反思的事情了。用戶在很多時候都不會提出需要什么,只會說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這樣做不好。比如有些頁面結構比較復雜,有些按鈕的位置不太對,可能點不到,在設計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到,在碰到這樣的問題時,可能就是一個把按鈕的尺寸放大的解決辦法,但是這樣做也可能會影響頁面其它部分的布局。這時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要重新考慮一種布局,從零開始去思考這個結構是什么,因為有些設計是聯(lián)動的。

問:你的 iPhone 首屏上都有什么 app?你在設計中會參考什么樣的 app?

我的 iPhone 首屏基本保持 Apple 的出廠設置。

因為我做街旁,所以比較多參考的是社交類的 app。我覺得最完美的是 Facebook 的 iOS app。這個 app 把一些別人認為已經達到完美的功能一步一步去升級,讓你覺得說我怎么沒有想到這個設計,而 Facebook 的改動就越來越好。比如 Facebook 的搜索,會在點擊搜索欄之后就顯示 3 種可能的搜索分類,而不是讓用戶在看到大量的搜索結果后再進行篩選。再比如發(fā)送新信息的時候,F(xiàn)acebook “啟動輸入框打開鍵盤”這件事可以做到非常順暢沒有延時,其它任何主流 app 都沒辦法做到同樣的程度。但 SNS app 的用戶可能最常用到的就是發(fā)消息,所以這一點點的進步很容易會被察覺到并被認為有價值。

Facebook 的搜索功能

問:你怎么找到這些好的 app 幫助形成設計?

各種科技博客,好的 app 都會被炒的很熱,然后就可以在科技博客中發(fā)現(xiàn)。但其實大部分好的 app 都是那些比較老的,它們都會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我覺得這種改進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東西。我喜歡在一件事情上反復思考,不斷的改變,把設計進化到很好,而不是一拍腦袋想到一個設計。

博客我看得比較多的是?Engadget 和?Core77,這些不一定是談設計本身,但是可能會有很多想法上的幫助,包括?TechCrunch 都會經???。

問:你用什么軟件和硬件完成設計工作?你的夢幻配置是什么?

  • MacBook Pro 15-inch。Mac 的屏幕色彩比較準,我覺得對設計來講很重要的是屏幕的顏色,我覺得這個屏幕還沒有很好,我希望有更好的屏幕。
  • Razer Deathadder。我用鼠標只有一個標準,就是這個鼠標要很大,貼我的手
  • Photoshop CS5。但是我覺得應該更多的用?Illustrator 和?Fireworks 做,因為現(xiàn)在 iOS 和 Android 的屏幕分辨率都越來越高,所以應該有矢量的輸出,更容易改變尺寸。
  • Windows 7 +?Microsoft Word。編輯文檔的時候,萬不得已我不會用 Mac,因為要考慮對方大部分用 Windows 打開的時候,看到的格式字體是不是一致,而且?Office for Mac 太爛了。
  • Gmail 用來收發(fā)郵件
  • Skype 和?iChat 作為即時通訊工具。但是我不喜歡新版 Skype for Mac 在UI上的改變,變的很笨重。我也嘗試過用 Adium 之類的 IM 聚合軟件,但現(xiàn)在覺得把各個群體都整在一起并不適合我當下的使用需求。

夢幻配置的話就是全部都是固態(tài)硬盤吧,我討厭等待,我想如果有固態(tài)硬盤我可以提高一倍的設計效率。

來源:http://www.lanrenux.com/?p=427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