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設備手持分析!用戶到底是怎么使用手機的?
本文來自UXmatters,雖然是一篇老文,當再次看到的時候,我無法不去翻譯它來分享給大家。雖然已經過了幾年,但是我認為文中的研究和數據一點也沒有過時,是一篇實打實的“干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為用戶體驗的 從業(yè)人士,我們都對“用戶需求”十分關注。而我們都知道在為移動設備進行設計時,有一些額外的事項是我們必須考慮的,比如用戶在使用這些移動設備時的情 境,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交互行為以及用戶的使用模式的。然而,前段時間我才注意到我們的理解有些遺漏:用戶究竟是如何使用以及手持他們的移動設備的?這些 設備并不像電腦那樣固定在桌子上。相反,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使用移動設備,在站立時,行走時,乘公車或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用戶必須要以某種方式持握 設備,以便于瀏覽屏幕,還有輸入。
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譯者注:本文是2013年撰寫的,所以這里指的是2012年),已經有許多關于用戶如何手持移動設備的討論,最為突出的則是 Josh Clark的著作。但我不禁要質疑我們都看到過的某些內容是否偏離了真相。首先,我們看到了許多假設——例如,所有人手持移動設備只用一只手,因為大小正 合適——至少iPhone是。 許多討論都并沒有考慮不同的情況,而是假定所有用戶都是一樣的,但根據我的經驗,任何涉及到真實用戶的使用場景中,這種情況比想象中少得多,他們總是用一 些超出預期的方式在使用移動設備。
多年來,我反復提到自己關于移動設備使用的研究和觀察,通過這些我發(fā)現用戶使用手機是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的——不是總是用一只手。但我現有的一些數 據已經非常老了,比如包含了很多關于通過手機硬件鍵盤輸入的相關信息,還有通過外接鍵盤來彌補的案例。然而這些傳統(tǒng)手機已經和現在流行的觸屏手機有著天壤 之別。
現代手機的不同
隨著觸屏的誕生,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如今的智能機幾乎整個前表面都是屏幕。用戶不僅需要看到這種屏幕的信息,還要能夠通過點擊到屏幕的任何一個位置 以提供輸入。由于我的舊數據主要是在觀察室中通過對用戶使用傳統(tǒng)的有鍵盤手機的觀察得到的,所以我需要做一些基于現今手機的新研究。而且我還需要將研究從 規(guī)模以及測試環(huán)境上做些改變,讓我的數據變得更加無懈可擊。
因此,我進行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觀察用戶在自然狀態(tài)下如何持握手機并與手機進行交互的。截止至2013年1月8日的兩個月里,我和其他的一些研究人 員,在大街上、機場里、公交站點、咖啡館、或是火車和公交這些你可能看見他們在使用手機的任何地方,共計觀察了1333個用戶。這些人中,780人在通過 觸摸屏幕滾動或輸入,通過點擊或使用其他手勢輸入數據。其余的人只是聽著、看著或者用手機進行通話。
數據中不包含的內容
在我深入之前,我想強調一下這次研究沒有包含的內容。我并沒有記錄每個人具體在做些什么因為這太冒昧。同樣,我們并沒有做任何用戶關于人口數據(譯者注:比如性別年齡之類的吧)的統(tǒng)計,也沒有具體機型的數據。
最重要的是,我們并沒有總計遇到的人的數量。所以請不要用我們觀察的用戶數量來概括結論,例如n%的用戶在某個時刻在手機上輸入。雖然我們可以假設幾乎所有人都擁有手機,但是有好些我們實際上看不到,他們并沒有在我們觀察時用手機,所以我們也統(tǒng)計不了這部分的數據。
還有因為我們是在公共場合進行的觀察,我們極少看到有使用平板的,所以我們也沒有收集這部分數據。我們看到最大尺寸的手機是三星Galaxy Note 2(譯者注:應該是當時屏幕最大的把)。
我們所知道的事
在我們的觀察中,超過40%的用戶沒有通過按鍵或屏幕輸入數據與手機進行交互。圖1提供了我們觀察結果的細節(jié)。
圖1 用戶持握手機并與之交互的匯總圖
22%的用戶在進行語音通話,18.9%在進行一些被動活動——主要是聽音樂或是看視頻。在以上的數據中,只有用戶把手機貼在耳邊的交互行為,我們才認為他們是在打電話,所以毫無疑問我們把一些打電話的用戶記錄到被動活動的數據中。
觀察中那些與手機進行交互的用戶,無論是操作觸屏或是手機按鍵,主要是以下面三種基本的方式持握的:
單手 – 49%
環(huán)握 – 36%
雙手 – 15%
雖然在我們的觀察中,大多數人都是使用單手來操作觸屏的,但是使用其他方式的人數也非常多。就算是相對來說最少的雙手使用方式,所占的比例也足夠大,所以你也應該在設計中考慮到這種情況。
在下面的章節(jié)中,我將分別介紹和展示這三種持握方式下更為詳盡的細節(jié)和圖例,以及我對于人們?yōu)槭裁磿褂眠@些具體方式的一些大致看法。
在圖2到圖4中,手機屏幕上的圖形展示了大致的可觸范圍,顏色則分別代表不同定義的區(qū)域。綠色表示該區(qū)域是用戶可以很輕松就操作到的,黃色則是需要 用戶進行一些手勢的屈伸,而紅色區(qū)域代表了用戶需要變換手持方式才能夠觸及。當然,這些區(qū)域只是近似值,會隨著個體的差異而變化,而且也和用戶持握手機的 具體方式以及手機的尺寸有關。
用戶在使用中切換手機持握方式
在我揭露更多細節(jié)之前,我想提一下我們在收集數據中遇到的另一個限制。用戶并不是以一成不變的方式來持握他們的手機的。他們經常切換在幾種持握方式 中切換——有時就在短短的幾秒間。而這似乎和用戶切換使用手機時的任務有關。雖然我無法知道用戶當時具體都在做些什么,但是我有時可以通過觀察他們或是他 們操作的手勢來判斷。點擊、滑動還有輸入這些手勢行為之間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很容易區(qū)分。
在觀察中我也反復看到這樣的操作:用戶用單手持握的方式進行滑動瀏覽,然后通過另一只手的輔助來觸及更多地區(qū)域,接下來他們切換成雙手持握或是環(huán)握進行輸入和操作——這樣可以不需要只用一只手來輸入,之后有切換回單手持握進行瀏覽。類似這樣的交互行為十分常見。
單手使用
雖然我最初預期單手持握使用手機是個很簡單的情況,然而這在總數中占比49%的單手用戶們卻是以各種各樣的姿勢來持握手機的 。圖2展示了兩種常用的姿勢,但是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的單手使用姿勢。左撇子則于圖示相反。
圖2-兩種單手持握手機的姿勢
請注意,在右側的圖片中拇指的關節(jié)位置高一些。似乎有些用戶會通過他們需要觸碰的區(qū)域來決定手勢。例如,用戶通過改變持握手機的位置,可以將觸摸區(qū)域上移,更容易的觸摸到屏幕的頂端,
在單手使用中
使用右手拇指操作的占67%
使用左手拇指操作的占33%
我也不確定這個數字是怎么得出來的。單手使用中左手用戶的比例似乎和總人口中左撇子的比例無關,左撇子的比例只有10%,而在環(huán)握用戶中使用左手的達到了21% 。用戶在使用手機的同時,其他的任務需要用到慣用手,確切的說是右手,這也許是導致這個比例的原因。
單手使用的情況似乎與用戶正在持續(xù)的做另一件事情高度相關。單手使用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用戶都同時在處理一些其他任務例如提著包、抓著扶手、爬樓梯、開門或是抱著嬰兒等等。
雙手環(huán)握
環(huán)握我定義為用戶同時使用了兩只手,但僅用其中一只手進行操作,如圖3所示。在總數中占據了36%的環(huán)握用戶使用了以下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操作的:拇指或其他手指。雙手環(huán)握比單手使用提供了更多地支持,用戶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進行操作。
圖3 雙手環(huán)握的兩種方法
在環(huán)握使用中
使用拇指操作占72%
使用其他手指(主要為食指)操作占28%
拇指操作,其實就是在單手操作的基礎上增加另一只手來輔助握住手機。占比相對小的用戶,他們使用的第二種環(huán)握方法,用一只手握住手機并且用另一只手 的食指進行操作。這與觸控筆的使用十分相似。(我們只觀察到極少數的用戶使用觸控筆進行操作,大約是有6個人,所以我們并沒有把這個作為一項單獨的數據列 出來。)
在環(huán)握使用中,
左手握著手機占79%
右手握著手機占21%
有趣的是,人們經常在單手使用和環(huán)握使用之間切換。我相信這與特定情況下用戶的隱私有關,比如當他們在路邊行走或是在擁擠的人群中,但有時也是為了擴展觸摸區(qū)域,操作一些單手難以觸到的內容。
雙手使用
大家一定都會很習慣地將雙手使用與傳統(tǒng)黑莓手機或是滑蓋手機上的鍵盤聯系在一起。雙手使用的情況在觀察中占到15%。其中,如圖4所示,用戶用手指支撐手機,然后用兩個大拇指來提供輸入——就像他們在使用實體鍵盤一樣。
在雙手使用中,
垂直向握著手機,使用豎屏模式,占90%
水平向握著手機,使用橫屏模式,占10%
圖4,兩種模式下的雙手使用
人們也常常在雙手使用和環(huán)握方式之間切換,用戶用兩個拇指來輸入,然后干脆不再使用單手持握,而是使用環(huán)握的方式用其中一個拇指進行交互。
然而,并非所有拇指用法都僅限于輸入。有些用戶似乎比較習慣用拇指進行點擊。例如,用戶也許用右手的拇指滾動屏幕,然后用左手的拇指來點擊某個鏈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垂直方向,或者說豎屏模式的使用占了大量的比例——雖然橫屏下的大鍵盤更易于輸入。然而,其中劃出式的物理鍵盤所強制帶來的橫屏使 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持握手機通常都是垂直向的,但是雙手使用中的橫屏模式出乎意料的低。雖然我的部分客戶在App Store中收到了大量用戶關于應用不支持橫屏模式的抱怨。
這些結果意味著什么?
我預計這些研究結果會帶來某種言論,那就是單手使用是最為理想的情況,并且認為將單手使用作為設計的基準是一個安全的選擇,因為將近一半的用戶在使用。但是我認為并不是這么簡單的。
有些設計師解讀單手使用的圖表時也許會認為我們應該將一些低優(yōu)先級或者是危險的操作放在較難觸及的區(qū)域,也就是屏幕的左上角。但是我并不建議這么做。如果用戶看到上方有按鈕,就切換成環(huán)握的方式呢?這樣就可以很輕易的操作屏幕上所有的功能了。或者是用戶本來就習慣環(huán)握呢?
即使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用戶的持握與慣用手無關,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用戶是左手還是右手持握手機的。在設計瀏覽器或是移動設備的操作系 統(tǒng)時,我總是對于忽略超過5%的用戶感到很不舒服。這也是我的底線,雖然我會根據不同的產品進行調整。但是我永遠不會無視20%到30%的用戶群。雖然我 個人是個右撇子,但是我現在擁有了這些數據,我將會花更多地時間來觀注左手用戶的交互行為。
直到整理這些圖表數據的時候,我才發(fā)現另一個我并沒有充分考慮的因素,那就是在這些持握方式下,手指會擋住多少屏幕。界面的顯示占據了幾乎所有的屏幕,這也許是部分用戶切換持握方式的原因。作為設計師,我們總是需要考慮用戶的手指可能會擋住哪些內容。
一切就緒,我對測試用戶界面的意愿前所未有的強烈。無論是可以運行的原型、靜態(tài)圖片、或是簡單的打印出來的紙面原型,我們可以將它放在手機里,或是一個相似尺寸的物體上,然后用各種方式進行持握操作,從而確保手指不會擋住那些重要的內容,用戶需要操作的按鈕不會太難觸及。
下一步
我不認為移動設備手持分析的研究就到此為止了,我希望能有人繼續(xù)做更多的工作,即使不是我實施也行。如果能得出有多少用戶切換手持方式的數據——從 單手到環(huán)握到雙手——那將會十分有用。如果有關于用戶持握手機的各種方式的精確比例也會很有用。還有用戶是否在不同場景都有分別使用這三種持握方式呢?我 們不得而知。同樣這對于定義某些特定任務將優(yōu)先考慮何種持握方式也很有價值。由于任務與持握方式有著明顯的關聯性,我們可以推斷出在特定的持握方式下的交 互行為,而不只是憑借我們自己的行為和偏好而可能做出錯誤的假設。
原文地址:uxmatters
譯文地址:jianshu
譯者:@TerryFan
人生在世,重在分享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0MDM0MA==&mid=201859992&idx=1&sn=e76a7f56b55b131b4b9ca972b670d6cb#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