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眾目標,再談過猶不及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104.jpg)
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定的受眾人群,不論你多么博學,多么有才華,想要讓所有人都認可你,這不現(xiàn)實。又要自吹一句,我的訂閱用戶群屬于比較難滿足的,因為在這里,對邏輯和內容的嚴謹性要求比較高,一旦有不嚴謹?shù)倪壿嫼筒粶蚀_的論據(jù),一定被讀者扒的狠狠的,而某些知名大V則沒這個煩惱,什么張震拍了個電影吳清源,棋力就能壓制專業(yè)三段這種早就被辟謠無數(shù)次的腦殘謠言還在被一些知名大V廣為引用。而我這里但凡有點不嚴謹?shù)耐普摱紩蛔x者揪出來打,哪兒說理去。
昨天有人認為我的推論,關于為他人考慮和壓抑,關于守規(guī)矩和創(chuàng)新性的推論,不十分嚴謹。好幾個人認為新加坡缺乏IT創(chuàng)業(yè)氛圍是因為市場范圍太小,其實昨天我表達的觀點還真不是我個人瞎琢磨出來的,都是我看到很多居住在當?shù)兀ㄐ录悠录叭毡荆┑闹袊送瑫r總結出來的,關于市場空間的問題,其實也不是核心問題,小國是可以以全球為目標的,新加坡從其IT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來說,實話說并不差。從以色列到芬蘭,這兩個國家人口和新加坡都差不太大,都是小國IT發(fā)達,部分領域全球領先的樣板,當然,這兩個國家的GDP其實都不如新加坡。這個不展開了,畢竟是仁者見仁的東西。
回到主題,說說今天要說的。
我其實日常也挺喜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跟人家說觀點,因為有時候,你用很中性,很容易陷入模棱兩可的語境,而一些有極端認識的人,你如果用中性言論去糾正他,他的思維會自動將另一面當作微不足道的補充或例外,而完全忽略其意義。大家都傾向于接受自己所理解的那部分,而自動忽略掉自己不認可不理解的那部分,中性言論對兩個極端的人來說,都近似等于是贊同他們的觀點。
舉個例子,有些草根創(chuàng)業(yè)者,特別看不慣投資商的作風和那些浮夸的東西,經(jīng)常覺得自己又有流量又能賺錢為啥投資人看不上,我有時候就不客氣的說,你別老覺得自己賺錢了不起,你項目天花板那么低,誰愿意投你啊,你好好聽聽人家投資人的觀點和思路,別老眼界這么低,光盯著這點流量和收入,境界上不去知道不。
遇到投資人,很多沉浸于概念、模式中,我又會不客氣的說,整那么多虛的能落地么,一堆拍腦袋的需求,連怎么發(fā)展種子用戶都不會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你也敢投啊,虛心看看人家草根創(chuàng)業(yè)者是怎么分析需求,怎么獲取用戶的先吧。
這就是針對不同受眾,不同的表達,但其實本意是希望他們能更好的彌補自己的短板,提升綜合能力。有些人就不容易接受,說你太極端了,嗯,這個看你站在什么位置了。
一些最近風傳的文章,就存在這個問題,其實文章本身沒太大問題,針對他們所針砭的人群,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這個文章的概念被無限放大,就會出現(xiàn)過猶不及,而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第一篇,所謂人的價值,來自于平臺
這個都開始拿電視劇說事了。
這個觀點本身,針對一些大公司出來的中高層,或者一些政府領導,大部分情況下是對的,讓他們清醒認識到,他們其實沒那么牛逼,是平臺賦予了他們牛逼的資格。但是這個觀點被濫用后,就出現(xiàn)了另一種極端,抹殺了人對平臺的貢獻。
有那種創(chuàng)業(yè)公司,小公司老板,也天天轉發(fā)這種文章,給員工灌輸這一套,看到?jīng)],沒我這個老板的平臺,哪有你們的價值,這就是真的不要臉了。沒有優(yōu)秀員工的努力和奮斗,哪來的大平臺。真以為功勞和貢獻都是老板一個人的,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競爭這么激烈充分,更需要人才的價值來提升你的平臺。
好的平臺會給優(yōu)秀人才的價值以極大的加成,但好的平臺也需要這樣的人才來給予加成。大公司大平臺里,固然有東郭先生魚目混珠之輩,但也有給平臺添磚加瓦默默貢獻的,只強調平臺牛逼,對人才價值一概抹殺的說法,實在不可取。
第二篇,各種所謂社交無用論
這個也是看目標人群,寫這種文章的人,通常針對是那些亂攀關系,跑會,各種混圈子的人,說你不鉆研業(yè)務不研究產品不研究用戶你天天混圈子有蛋用啊,這是對的。
但這個概念一旦被擴大化,缺乏對目標的限定,就害人不淺了,我這個公眾號,除了很多業(yè)內人士會訂閱,其實也有不少訂閱者是應屆大學生,很多孩子的微信好友只有幾十個,而且基本上除了同學和家人就沒有了,這時候你跟他們說社交無用,苦練內功重要,就相當坑人了。
我前段時間私下跟小盆友們說過一個觀點,你去看那些寫社交無用論的幾個大V,各個都是微信好友名單四位數(shù)的,根本不存在任何社交障礙的人,明白我的意思了么。人家寫出來的范是,你看我的好朋友某某巨牛,從來不把時間浪費在社交上云云。體會一下。
對于社交面非常窄,社交圈非常小的人群來說,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的應屆生或或職場新人,他們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他們想修煉內功,都找不到人來指點方向。他們需要有更多的接觸面和社會體驗,來對自己做出更準確的定位,尋找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你不能說這是沒意義的。甚至有很多職場年輕人,各種宅,各種社交障礙甚至社交恐懼,從生活上來說找不到對象,從職業(yè)發(fā)展來說對自己的定位也搞不清楚,你給他一個安慰劑,社交沒用,老實學習,這是不對的。
我一直跟一些學霸小鮮肉們說,多出去接觸社會,多參與一些行業(yè)活動,目的是了解一些技術和產業(yè)的方向,對自己未來定位非常有幫助。
這又是一個過猶不及的話題。
作者@曹政 ? 來源@caoz 的夢囈(微信號:caozsay)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