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產(chǎn)品,總讓消費者感覺不值得買?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55.jpg)
無論寫文案還是制定營銷計劃,你都要在此之前準確識別出消費者的默認選擇。
有一類文案很特殊。它的賣點非常明確,也喚起了購買動機。但是,每到消費者做購買決策的時候,都要被拿來和和競品比較一番。最后免不了被拋棄。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別人的產(chǎn)品,消費者的購買流程這么順暢,一到了你這兒,他們就得比來比去?
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shù)文案都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它們的競爭對手。當你的文案中沒有直接或間接告知消費者你相對別人的優(yōu)勢,為了避免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消費者只能貨比三家。
因此,你相對競品的優(yōu)勢或差異,不能讓消費者替你做,而是你替消費者做。而這,要建立在你了解競品的基礎(chǔ)之上。
就像在戰(zhàn)爭之前,將軍常常要考察地形、打聽敵人的信息,從而在大腦中預演敵人的動向,這樣才能做出最有效的戰(zhàn)略部署。
做營銷也是如此,在準備推出產(chǎn)品之前,你應該在大腦中裝著競爭對手,而不是忽視他們的存在。只有這樣,才能針對性地制定營銷計劃、寫出轉(zhuǎn)化率更高的文案。
將軍在戰(zhàn)爭前必須要先了解敵人,產(chǎn)品在進入市場前也要先了解競爭對手。你無法在毫無準備的戰(zhàn)爭中取勝。
實際上,大多數(shù)新產(chǎn)品投入到市場,極少情況下是和荒蕪競爭,通常情況下會受到競品的全面夾擊。
(ps:如果蘋果發(fā)布一款黑科技產(chǎn)品,市面上獨此一家,就屬于和荒蕪競爭,擁有話語權(quán))
這也就導致,在你之外,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太多了,你的競爭對手都可能在他們的選擇范圍內(nèi)。
你研發(fā)了一款直播軟件,主打體驗更好(僅舉例,不考慮可能性),然后在各渠道投放廣告。但你卻忘了大批用戶已經(jīng)習慣了玩映客和花椒。
所以,在做營銷時,腦子里要裝著“競爭對手”。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擺在用戶面前的往往有多個類似產(chǎn)品,而不是只有你。
那么,競爭對手僅僅是指競品嗎?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過,競爭對手是指一切阻攔消費者選擇你的因素。
所以,在競品之外,消費者的某些習慣也會阻礙他們選擇你,因此,習慣也是你的一大勁敵(這有時比競品還難搞)
比如,近年來興起的智能水杯行業(yè),就受習慣的影響非常大。購買智能水杯多受嘗鮮動機驅(qū)使,購買者往往是技術(shù)采用生命周期的早期使用者。主流大眾消費者往往不愿為此改變自己的喝水習慣。
在這里,一家智能水杯廠商的最大對手不是競品,而是消費者不愿改變的喝水習慣。
甚至n年前外賣、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多數(shù)消費者也礙于習慣不愿嘗試叫外賣、網(wǎng)購等行為。
總之,不管是你的競品還是消費者的習慣,對你來說,他們都是你的競爭對手。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是消費者的默認選擇。默認選擇,就是在一款產(chǎn)品之前,消費者若要完成相同任務,通常采用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餓了么出現(xiàn)之前,如果完成吃飯的任務,消費者通常會到附近買現(xiàn)成的。在這里,到附近購買就是餓了么的默認選擇。同樣,對專車來說,打出租車是默認選擇;對airbnb來說,住酒店是默認選擇。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花費精力研究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呢?
這是因為,一旦你了解了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就能大致判斷他們是否愿意為你的產(chǎn)品做出改變。
比如你研發(fā)了一種能顯著提高打字速度的新序列鍵盤(字母順序改變,更適合快速打字)。其實,你只要識別出多數(shù)人打字的默認選擇——qwerty鍵盤。你就能做出“這款產(chǎn)品機會渺茫”的結(jié)論——讓大眾重新學習新鍵盤,改變打字習慣,這太難了。
那么,該怎么判斷產(chǎn)品和默認選擇之間的關(guān)系呢?又怎么判斷他們是否能為了我的產(chǎn)品而放棄默認選擇呢?
很簡單。成本收益分析。
但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成本收益分析并不是像經(jīng)濟學那樣量化到數(shù)字。因為消費者對自己付出成本和得到回報之間的感覺是主觀的。
總體來說,當消費者覺得為了你放棄默認選擇,成本過高或收益太小,他們就懶得改變;而當他們覺得為了你放棄默認選擇,成本很低或有很高的收益,他們就有動機去改變。
一張圖解釋:
從圖中可以看出,最好推的產(chǎn)品就是第三象限“收益高且改變成本低”的產(chǎn)品。但這類替人們省麻煩的產(chǎn)品在初期都要做一件事:激活用戶需求。
比如,無論餓了么、快方送藥還是好糠在家,在推廣初期都要花費重金補貼用戶,這是因為消費者一旦體驗過這類產(chǎn)品帶來的便捷后,就容易上癮,自然而然養(yǎng)成習慣。
而其他三個象限的產(chǎn)品要么是成本高要么是收益低,在營銷上相對也是較為難推的。但最終方向是一定或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1、降低改變成本
實際上,我們很難直接降低成本。但我們可以通過讓用戶不再那么在乎成本從而間接降低改變成本。
說的很繞。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個很經(jīng)典的案例。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誕生的打字機,雖然熟練之后收益很高(更高的工作效率),但艱難的練習過程意味著改變成本太高。所以在剛推向市場后,銷量很低且口碑很差。因為很多人發(fā)現(xiàn)使用打字機打字還遠不如手寫快——它不但沒提升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
后來,打字機不再主打提升效率的訴求,而是“上交報告要用打印體”。這樣一來,市場成功被激活,打字機銷量陡升。為什么呢?難道改變一個訴求,就降低了改變成本?當然沒有。
這只不過是因為要完成重要的任務,讓消費者們不再那么注重改變的成本了。因此,更重要的任務(用打印體上交報告)讓用戶忽略了成本,從而間接地降低了改變成本。
同樣,電動汽車在推廣初期,為了讓大眾忽視改變成本(比如電量不持久導致的充電頻率高、駕駛習慣的改變等帶來的不便),主打“保護環(huán)境”的訴求。因為“保護環(huán)境低碳出行”的重要任務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費者對改變成本的重視程度——為了低碳出行,下次換個電動汽車吧 。
2、提高改變后的收益
若提高消費者的收益,最常見的做法是:轉(zhuǎn)換購買動機。
電動牙刷剛推出時,主打“刷牙更省力”。但是,用慣了普通牙刷的人是不大可能購買電動牙刷的。
因為買這款產(chǎn)品需要的改變成本很高(轉(zhuǎn)變刷牙習慣),且感覺不到收益。
為什么感覺不到收益呢?因為刷牙這件事并沒有給我們特別費力的感覺,因為它早已形成了習慣。想想吧,當健身成為習慣,你還認為這很麻煩嗎?
因此,如果刷牙對消費者來說不費力,那么你主打省力也是無效的。那這個產(chǎn)品怎么推廣?
降低成本?好像很難,因為使用電動牙刷,改變成本是固定的,很難降低。所以,對這個產(chǎn)品,要想方設法提高收益。
前面說了,提高收益最常見的方式是轉(zhuǎn)換購買動機。
所以,后來電動牙刷主打“刷的更干凈”,成功激活市場。這是因為“刷的更干凈”這件事用普通牙刷很難完成,相當于用電動牙刷大大提高了收益。
同樣,智能水杯也挑戰(zhàn)了多數(shù)人的習慣。使用智能水杯,需要連接一個APP看水溫、飲水量。對喝水這件小事,這顯得非常繁瑣。
智能水杯經(jīng)常主推的賣點是“提醒喝水”,其他小賣點有“飲水量查詢”、“顯示水溫防燙嘴”等。按照我們的說法,這些都是消費者使用智能水杯能獲得的收益。
但這個主推賣點(提醒喝水)帶來的收益很小。因為什么時候喝水、喝多少,這都是我們身體決定的。這么看來,“提醒喝水”好像并不是剛需。
甚至,這有時反而是個累贅。想象這么一個場景,你一點也不渴,但智能水杯卻說你應該喝水,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所以,我認為“溫度提醒,防止燙嘴”這個利益點更合適當主推賣點而非“提醒喝水”。因為在過去,我們喝水前往往憑經(jīng)驗判斷溫度是否合適,但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判斷偏差導致燙嘴的事情。而智能水杯可以做到溫度提醒,這是我們自身做不到的,所以這提高了消費者的收益。
最后來看第三象限,產(chǎn)品特點是成本低且收益低,這類產(chǎn)品普遍做的是提高收益。
比如,一款極為普通的牙膏,在電視打廣告時也有無數(shù)的功能,比如美白牙齒、預防上火、強健壓根等。
但我們都知道,所有牙膏的功效都類似,牙膏能美白更是扯淡的事情。但這確是牙膏品牌的最優(yōu)選擇:消費者的改變成本極低(更換牙膏的成本很低),收益也很低。只有提高收益,而提高收益,當然就是夸大賣點,制造賣點。
結(jié)語
無論寫文案還是制定營銷計劃,你都要在此之前準確識別出消費者的默認選擇。這樣做的目的有兩點:
1. 找到產(chǎn)品相比默認選擇的的差異化優(yōu)勢,并明確告知消費者,避免被貨比三家;
文案,不僅要夸自己好,更要夸比消費者的默認選擇要好。否則,消費者總會在決策時瞻前顧后、貨比三家。而你要做的,就是把產(chǎn)品相比于默認選擇的優(yōu)勢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
2.?判斷消費者是否愿意為產(chǎn)品做出改變。
實際上,我認為營銷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跟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做斗爭的過程。同理,營銷的終極目的也就是:說服消費者放棄默認選擇,選擇你的產(chǎn)品。
而要達成說服消費者的目標,營銷人就要經(jīng)常問自己:
- 消費者會拿我的產(chǎn)品和什么“默認選擇”做對比?
- 是他們的習慣,還是我的競爭對手 ?
- 對他們來說,相比于默認選擇,我的產(chǎn)品是不是改變成本過高或收益過低?
-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該怎么做才能替他們降低改變成本,提高收益,從而促進購買?
作者:Leo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本文由 @Leo 授權(quán)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說的好像是這么回事,在實際中并非如此,是我們想的不夠全面,感謝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