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門的啟示:滴滴的焦慮,美團的野望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92.jpg)
本文來聊聊滴滴和美團,暫且不說外賣市場,也不敢斷言這是”滴滴的危機“,但強勁對手的入局、價格門事件的風波、共享單車領域的折戟、司機的抱怨足以造成”滴滴的焦慮“。
2月底,一篇《抖音的野望,快手的危機》掀起了大家對快手和抖音的全面對比,究竟誰將成為中國的Instagram?按照原文所說,這將由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決定。我曾經和”社交紅利、小群效應、即時引爆“的作者徐志斌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Instagram是未來的、巨大的、今天低估了的模式。這么多年來,中國成功地借鑒了美國互聯(lián)網的很多模式,除了Instagram,這個月活7億,估值350億美金的產品在中國尚無量級可以匹配的借鑒者。如徐志斌先生所說,微信的巨無霸抑制了圖片社交的進一步發(fā)展??戳诉@篇文章豁然開朗,也許,抖音快手們才是Instagram的對標。
同樣地,最近另外兩個產品也處于風口浪尖:
這就是滴滴外賣和美團打車,仿佛美團做了一件完全像是滴滴該干的事,而滴滴也做了一件完全像是美團應該干的事。本文暫且不說外賣市場,也不敢斷言這是”滴滴的危機“,但強勁對手的入局、價格門事件的風波、共享單車領域的折戟、司機的抱怨足以造成”滴滴的焦慮“。因此,我以《價格門的啟示:滴滴的焦慮,美團的野望(野心與奢望)》為題來聊聊滴滴和美團。
一、價格門事件:滴滴的無奈,美團的確幸
3月23日下午,有微博大V爆料稱,滴滴大數據殺熟,用滴滴打車,同樣的出發(fā)點,同樣的目的地,價格卻不一樣。該事件迅速發(fā)酵,攜程、亞馬遜等眾多互聯(lián)網公司都跟著躺槍,大數據也跟著火了一把。
作為美團登陸上海,跨出布局全國市場的小插曲,我們且不去討論這件事情的是非真假,是美團的炒作還是媒體的狂歡,本文不做臆測。我在這里只表達一點個人看法,在信息流動如此高效、自媒體如日中天、各種商品/服務極大豐富甚至過剩的互聯(lián)網時代,價格歧視的成本真的很高,沒有哪一個企業(yè)敢挑戰(zhàn)用戶。
但殺熟還是殺生的話題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最近一直在讀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的《買橘者言》,因此想借這篇文章先來分析一下“殺熟還是殺生”的問題,希望能給大數據研究者一點啟發(fā)。
“無論殺熟還是殺生”都是經濟學領域價格歧視的一種,從古至今都存在,在此次事件之前,我們似乎對“殺生”更為熟悉,試問哪個中國人在外地旅游沒有被司機、飯店、酒店、禮品店坑過?
那么,殺熟和殺生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殺熟是在企業(yè)在利用消費者需求彈性,殺生則是企業(yè)在利用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以一個最簡單的價格曲線為例,假設某商品的邊際成本不變(每生產一件產品的價格固定),把上圖中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想成一個個獨立的消費者,對于該產品,每一個消費者心中都有一個“可以承受的價格”,于企業(yè)而言,完全價格歧視就是知曉每一個消費者“愿意承受的最高價格”從而進行定價,便能獲得最大利潤,就是上圖標出的陰影部分。這在傳統(tǒng)商業(yè)時代是天方夜譚,因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yè)可以了解所有消費者的心理,因此,更常見的是二級價格歧視(根據人口統(tǒng)計變量、社會屬性變量等進行人群劃分)及三級價格歧視(根據不同市場的不同消費者實行不同價格)。但在智能商業(yè)時代,一切都似乎變得不同了,大數據讓企業(yè)成了每一個用戶肚子里的蛔蟲,也就為完全價格歧視創(chuàng)造了條件,企業(yè)最大化利潤的春天仿佛要來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定價真的是按照“需求彈性”運行的嗎?我在張五常的《賣桔者言》中找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為研究價格理論,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在某一年的除夕夜走上香港街頭賣橘。在除夕的那一晚,需求的變動是極快極大的,同樣一枝花,有人用二百元買也有人用五十元買。在香港街頭,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成本、同樣的地點,張五常先生和他的朋友們賣出完全不同的價格,他們的策略就是將顧客盡量分開,使顧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價。
這篇論文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付較高價錢的彈性系數一定較低的傳統(tǒng)觀點是錯誤的,信息較少的人付價較高,只要買者相信自己議訂的價格夠便宜,價格歧視便會產生。
“殺生”為何會出現(xiàn)?是因為新客戶對商品或服務的信息很少。那么“殺熟”呢?于企業(yè)而言,是在利用他們的需求彈性,而于消費者而言,同樣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才愿意支付的。這也就是當大家看到同樣的距離、滴滴兩個賬號的預估價不同時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
價格門事件僅僅是美團和滴滴博弈的一個小插曲,但我們需要深刻理解:在信息流動如此高效、自媒體如日中天、各種商品/服務極大豐富甚至過剩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不要輕易利用大數據對你的用戶進行價格歧視等一系列不公平行為,價格歧視能存在的前提是”信息不對稱“,不是需求彈性。
二、美團的野望:location based service
從美團的組織架構,我們可以猜測其野望(野心和奢望)在哪。美團的業(yè)務聚焦在“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場景,前臺架構也是以四種業(yè)務成立的四大事業(yè)群。美團是想要在“圍繞人的生活服務領域”成為老大,爭奪BAT之后的“次級流量入口”,同樣,這也是滴滴的目標。
到店領域,美團毫無疑問是老大;到家領域(以外賣為代表)也是雙寡頭之一;旅行則排在攜程去哪兒之后,短期難以超越;唯有出行是目前最為薄弱的一環(huán)。而出行又是本地生活服務的核心之一,我們去吃飯、看電影、旅行、逛街都需要坐車,當然公共交通是網約車的一大替代品。因此,短途出行領域是任何一個致力于本地生活服務的電商平臺必爭之地。
美團入局出行,是一個必然結果。但我想美團暫時斷不敢奢望通過價格戰(zhàn)打敗滴滴,通過宣傳上的聲勢和前期資本上的少量補貼獲得入局的門票,從滴滴那里獲取一部分司機運力,通過營銷告訴用戶美團也能打車,從而在產品上實現(xiàn)一個“吃喝玩樂行”的閉環(huán)才是美團此次的目標。于滴滴外賣而言,同樣如此。
三、美團打車VS滴滴出行:MD之間的次級流量入口之爭
我想在這一章節(jié)對美團打車和滴滴出行的競爭做一些對比分析,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3.1 需求對比:伯仲之間
這是從艾瑞數據上整理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美團滴滴月獨立設備數。我們假設這兩部分用戶是完全重復的,即滴滴的用戶也全都注冊了美團,再假設美團多出的那部分用戶沒有打車的需求(在我們家鄉(xiāng)那種小城市,整個縣城主城區(qū)騎個電動車很快都能逛完,完全沒必要打車)。
那么有打車需求的這部分用戶到底會選擇在滴滴還是美團打車呢?我認為沒有什么忠誠度可言,在哪都一樣,只要能解決消費者的心智認知、產品設計合理。因此,在需求這個層面來說,滴滴和美團難分伯仲。
3.2 場景互通:美團略勝一籌
讓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打車是消費者的終極需求嗎?
顯然不是,打車上下班、打車去醫(yī)院、打車去吃飯、打車去見朋友……表面是打車需求,實質則是先產生了上班去公司、去醫(yī)院、去吃飯、去見朋友的需求,而后才會有打車這個“中介需求”。
在美團上定好要去吃飯的地、買好電影票、定好機票,然后順帶打個車去似乎是情理之中,而這也的確是美團的優(yōu)勢。
但是,這看似情理之中的場景互通又存在著意料之外,主要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時間差和需求產生地”,能否做好這兩點,是美團通過場景互通進入出行領域的關鍵。
- 時間差:先說一個前提,在用戶心智中已經形成滴滴是打車的;美團是找飯店、買門票的認知了。理論上說,當用戶在美團上買了一張門票,然后彈出打車的入口,順帶打個車很正常。但是,我們想想真實的用戶場景。我們在美團上買完電影票、訂好飯店立刻會去嗎?往往都是提前定好,過一段時間再去,而這個時候,場景的互通已經被打斷了。當收拾好東西準備出門的時候,可能順手打開的是滴滴出行。
- 需求產生地:如前面分析,打車只是一個“中介需求”,真正的需求是打車到達目的地要完成的事情。而這個需求是否產生在美團,也是決定美團打車能否用好場景場景互通的條件。買電影票可能是在淘票票、定機票定酒店可能是在攜程、買火車票可能是在12306……
3.3 供給對比:滴滴大大領先
打車是剛需,因此供給(運力)是成功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滴滴毫無疑問占盡優(yōu)勢,盡管司機對滴滴的一家獨大很不滿,但滴滴確實幫其掙了不少錢,并且通過兼職司機、和外包公司的合作等模式保持著穩(wěn)定的供給。作為新入局的美團,找到足夠多的司機是成功的KSF(成功關鍵要素)。
3.4 效率對比:滴滴略勝一籌
網約車平臺不同于一般的電商平臺,非常依賴算法和價格去撮合買賣雙方的交易,而高效率則對應著低成本,這也是網約車平臺的又一個KSF(成功關鍵要素)。滴滴每年在研發(fā)商的投入高達10億美元,雖然美團在配送、供應鏈上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但要移植到到網約車的場景,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改變。
3.5 營銷優(yōu)勢:美團略勝一籌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司機對滴滴的抱怨已經忍無可忍了,似乎美團一來,全部都會逃跑。這也是我們從媒體上經??吹降男畔?。但實際的數據可能并不是這樣,雖然無法找到滴滴和美團上海的司機增長數據,但從單個案例的報道能做出一些猜測,司機在美團賺到的錢并不一定會多出很多,長期來看更是這樣。
之所以會有“司機都要走了”這樣的營銷效果,完全是宣傳上的成功。
在出行領域,滴滴好比是“執(zhí)政黨”、新入局的美團則是“在野黨”,“執(zhí)政黨”在稅收(抽成)及福利(返利)上受到了司機的抱怨,這個時候新入局者只要稍加造勢,便會在營銷宣傳上得到優(yōu)勢。事實上,美團也正是這么做的,打的點正是抽成低,期望以此從滴滴那里獲得一定的運力。這在短期會取得一定成果,但長期來看比的一定是誰能讓司機掙更多的錢。
3.6 資本對比:伯仲之間
去年10月,美團獲得由騰訊領投的40億美元融資;而滴滴出行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也已于3月16日受理,此計劃擬通過品種為資產支持證券(ABS)發(fā)行金額100億進行融資。
兩個平臺都不缺錢,因此在資本層面的力量對比不分伯仲,換句話說,滴滴不會懼怕美團打車的價格戰(zhàn),美團想靠燒錢搶司機也不見得是個好戰(zhàn)略。
四、結語
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面,如何判斷一個行業(yè)會不會發(fā)生比較大的變化?該行業(yè)的消費者或者商家,他們是不是對現(xiàn)狀滿意?如果消費者或商家中的任何一方有很多人說No,那么就還有空間。當一個平臺壟斷后,一定會出現(xiàn)商家或消費者一方或兩方的同時不滿,如果不能依靠政治或武力維持這種壟斷,那么攪局者定會出現(xiàn)。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淘寶的對面有京東、快手的對面有抖音、餓了么的對面有美團,滴滴的對面出現(xiàn)美團也不足為奇。滴滴的很多司機正在抱怨抽成高、福利低,這給了正在尋找新增長點謀求更大估值而上市的美團機會,進入初期的低抽成是美團在宣傳上的有利武器,也僅限如此,美團不可能和滴滴再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價格戰(zhàn),滴滴同樣打得起價格戰(zhàn)。我預測“資本補貼上的適當保守,營銷宣傳上的激烈進攻”將會是美團的主要戰(zhàn)略。以此戰(zhàn)略,從滴滴那里獲取一部分司機運力,為美團用戶的打車場景提供有效供給,從而打造圍繞人的本地生活服務閉環(huán)是美團的野望。同樣,這也會是滴滴的目標。因此,這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空前的價格戰(zhàn)不會出現(xiàn)。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出現(xiàn)兩個“誰也干不掉誰”的雙寡頭,猶如零售領域的京東和淘寶。
無論是從千團大戰(zhàn)中走過來的王興,還是以成吉思汗“爾要戰(zhàn),便戰(zhàn)”作為答復的程維,對于進攻都不陌生,也讓這場戰(zhàn)爭更為有趣,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于我們這樣的吃瓜群眾而言,這也是一場絕佳的學習機會,搞運營的可以多關注雙方在營銷運營上的玩法;搞產品的可以多關注雙方產品的競爭;搞戰(zhàn)略的可以研究雙方的戰(zhàn)略打法……
#專欄作家#
平章大人,本名“方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就職京東無界零售賦能事業(yè)部。專注無界零售、平臺生態(tài)、行為經濟和營銷科學化領域研究。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wuli公交還是大眾的心頭愛
說的沒錯,哈哈。
請問如何看待 阿里系高德地圖零抽成的順風車上線?滴滴美團如何與其競爭?感覺會被克制
持續(xù)思考第三天:滴滴美團的出行市場終極競爭一定是效率,高效率對應著低成本。成本領先戰(zhàn)略是制勝關鍵。需求方面整體而言沒有忠誠度可言,誰的成本低就能有價格優(yōu)勢,兩者之間的差值可由平臺、司機、消費者共享分攤。縱使美團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本地生活的生態(tài),也不需要一個“不賺錢的生態(tài)”。
我想闡述一下觀點,人是感情動物,這個社會是陌生人的社會,也是熟人的社會,如果能衍生一些增值服務或情感,產品會更有生命力更強壯更有粘連度。假設這樣場景設計:打車時看見身邊6輛車,系統(tǒng)提示其中有一輛是你曾經某日從哪里到哪里的車,消費者腦海中就有一個記憶聯(lián)想,如果上次服務比較好或者不好不怎么樣,或者是小帥哥開的車,消費者就會做出有好幾個判斷選擇,或許能體現(xiàn)越努力越服務好的車輛能得到更多單子(這可能也算是一種賦能吧),還能加一些設計元素,把打車做成有情感的,產品的品牌忠誠度會怎樣呢?大家一起來預言,我會不會被磚拍死?或者頂我一下?
頂!這個屬于亮點功能,消費者不會想到,但很大可能會對品牌好感上升,從而增加用戶的粘性與活躍度。
仍在持續(xù)思考,發(fā)現(xiàn)在“場景互通-時間差”這里漏掉了一個重要用戶行為路徑:在到店吃飯這個場景,我們往往會忘記具體地點,出發(fā)之前,往往會再次打開美團,找到地點,搜一下位置,打開地圖,查找公共交通或者復制到滴滴,若在訂單頁嵌入打車入口,將是場景互通的一把利劍。 因此,在到店和出行部門的融合上比我想象要更容易。開個腦洞:為啥不讓到店的svp管出行事業(yè)部呢?
以下場景,可能會傾向于美團
場景一:馬上行動,沒有目的地的。打開美團,首先會定位所在位置,然后選好要去的店。此刻,美團網頁上直接有一鍵打車的按鈕。
場景二:確定好時間去,沒有目的地的。比如電影票、需要預約的店。如果明確出發(fā)點,美團網頁上有預約車的功能,還給出推薦出發(fā)時間(結合用戶給的到達時間以及歷史這條路的擁堵情況)。
自己經歷,現(xiàn)在打車確實聽到司機抱怨良多,滴滴為推順風車(抽成更多),貌似還有故意延長叫快車的時間,體驗不是很好。
是的,可是哪個消費者對于商家又是滿意的呢?
不管是滴滴還是美團有了大數據,都是為自己在服務,如果大數據(比作:生產力、生產資料、行情分析指導參考)沒有真正帶來幫助為商家和用戶的釋放能量(比作:1978的中國農村包產到戶),勤勞就能致富,都是會被取代的(真正的大數據是給民眾帶來賦能,不是某個平臺占為已有),個人觀點的理解。
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如果一個平臺的數據不能為商家和消費者賦能,而是用來搞價格歧視、政治選舉(facebook),那么這個平臺一定會引起不滿。一個好的制度加上一系列生產要素和技術的賦能才是好戰(zhàn)略。你所說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賦能農民,讓農民致富的例子非常同意。
ps:我相信滴滴不會做價格歧視,風險太大,價格不同的原因如cto張博所說。
不管滴滴有沒有大數據殺熟,美團的攪局都是一件好事。
多一個競爭者于消費者而言總是好事。
美團不會輸,因為打車這個市場太大了。滴滴抽成太狠了。廣大司機和乘客都希望美團來攪局。
美團一定會獲得一些市場是真的,但怎么定義輸贏呢
美團形成自己的閉環(huán)就算贏
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效率,美團在效率上拼不過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