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得到”的野蠻生長?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69.jpg)
匱乏·饑餓之人,只求快餐果腹,食物從何而來并不重要,又何來精與不精?
得到—-邏輯思維
毫無疑問,邏輯思維的成功,為后續(xù)得到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觀的用戶,也為其核心用戶“拍了照”,而得到的核心競爭力其實確是現(xiàn)成的,聰明的羅胖叔早一步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
我們知道,現(xiàn)如今類知識類的產(chǎn)品,人群多集中在倆個主戰(zhàn)場,知乎以及得到。不禁要問知識到底是什么?知識能帶來可觀的變現(xiàn)價值與紅利嗎?是趨勢嗎?
得到的付費用戶(終極用戶)分析及定位
1.知識存在的意義大于其本身
知識本身并無多大價值,知識的價值在于其產(chǎn)生的過程。
知識是什么?知識就是人類經(jīng)過思考而產(chǎn)生的東西,暫且叫做‘果實’,產(chǎn)生的過程記作‘思考’。
果實本身的價值是有限的,是不可持續(xù)的,也可以說,果實實則是個消耗品,一次性產(chǎn)物,無生命周期可言。果實存在的本質,是其內在的誘因,也就是誘發(fā)我們去思考的元,果實內部的種子,以供后期的可持續(xù)性的消耗。
果實的誘因,催生著種子在思考中的成長,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思維框架,從而得到新的屬于自己的果實,或者果樹。而與其相比,初期的果實作用微乎其微。
2人性與知識對沖
卡耐基已經(jīng)將人性的弱點翻來覆去的講了很多遍了,但是真正用到或者會用的人卻沒多少,胖叔算一個。
從人性的弱點中暫時摘出來三點:利·欲·惰。
人的需求就如馬斯洛需求五層一樣,存在橫縱以及越階,但人的趨利性確是不分層次的,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利,而對于知識,就如普遍大眾認知的那樣,只要A知道的越多,你的成就就越高B要么去讀書,要么去旅行C暢銷書,成功學,名人傳記,不是對書感興趣,而是純粹的對人怎么成功感興趣。目的就是趨利的,只當知識為工具,或者果實。
簡單的求知欲,以及深層次的對高等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滿足一己之欲。生活節(jié)奏的快,才給了我們慢的權利,當你想要急于速成一樣東西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對此喪失了興趣,你只是迫切的想得到結果而已,相比于思考過程的漫長·痛苦·困難·枯燥·蛻變,直接得到果實顯得格外輕松,且有短暫的充實感與成就感,形成‘思維舒適區(qū)’。多數(shù)人還是喜歡得到既有的果實,而逃避索然無味的思考。
3知識付費的溫床
對于知識的渴求,刺激了人們對于得到知識的向往。人群敬畏知識的力量,熱衷于知識,極大的降低了對知識獲得的下限。
社會畢竟普通人占比高,他們擁有極大的數(shù)量,雖然每個個體的資產(chǎn)卻沒多少,而這其中,多數(shù)為最近十幾年的大學生,而他們以后也會成為主要帶動消費的人群,那么他們關心什么呢?普通的大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混混沌沌,造就了他們的迷茫,他們也是最容易盲從與被引導的一群人。
從大學的象牙塔出來,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讓本就思維混亂·三觀缺陷的他們,變得焦躁不安,他們渴望上流生活,卻感嘆社會不公平,身無長物;他們難于思考,難于執(zhí)行,他們的數(shù)量多的可怕,以后會占據(jù)主要市場,他們尚年青,不想庸庸碌碌過完一生,他們最需要什么?核心是什么?我感覺,他們需要一條路,用來宣泄不安與焦慮,不甘與痛苦,他們渴望一場救贖,而這場救贖卻務必繞開他們的弱點,或者也就是利用他們的弱點,來達成這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就是,一個自己創(chuàng)造的“舒適區(qū)”,自我畏忌。
而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父母也會極力贊成甚至加入,因為他們就是他們的投影,且他們對知識更是‘敬畏’。與知識相比,錢又算什么?大家不都這么認為嗎?
得到的亮點
1.求知若渴·苦無捷徑—–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APP,公眾號,講座,線下活動等)
2.對知識匱乏,急于求成,信息精準且通俗易懂——–60秒獲得XX技巧,兩個月從零開始破繭成為全棧工程師等等,時間+特點(最優(yōu))+目標格式
3.執(zhí)行能力弱——-付費每天訂閱,錢做導向敦促學習,打卡。外力被動執(zhí)行。
4.沒有能力和毅力,逃避思考過程,直取果實?———碎片歲間,不需要自身付出太大的耐力。大師講解,多么深奧的東西都能讓你通俗易懂,且言簡意賅,讓你思維上有飽腹之感,成就感,從而愿意購買更多,且推薦給他人。
5.標簽化,告訴別人我的學習狀態(tài),炫耀和虛榮——-分享,贈課,證書,里程碑
6.得到“得到”中沒有的快餐——-精品書籍推薦,賣書。流失用戶一定的轉化:對得到審美疲勞之后,用戶會去購買書籍,之后,相比于直接得到果實,思考的過程是疼苦的,遠離‘舒適圈’,用戶會慢慢覺得見效慢,枯燥,索然無味,最后還會加入得到果實的隊列中,因為這樣學起來很輕松,言簡意賅,而且見效快。
匱乏·饑餓之人,只求快餐果腹,食物從何而來并不重要,又何來精與不精?若,來源安全,內容精美,可遇不可求?。。?!不分享給他人,是他人的損失,更是你的損失啊—道德綁架也可以用用。
以上的分析,定位為得到的死粉,也是20%創(chuàng)造的80%價值的那群人,得到的產(chǎn)品和想法還是不錯的,會用的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補自己的短板,但是,在商言商。
而諸如此類的產(chǎn)品,知乎·得到等等,其功能不在產(chǎn)品,而在用戶自身,對于信息·知識的自我過濾的系統(tǒng)的建立,這需要一定的思考能力以及消化能力,而這些人也就是得到的那創(chuàng)造20%價值的80%的用戶里的一部分,顯然,他們創(chuàng)造的商業(yè)價值微乎其微。
本文由 @縱浪橫潮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得到最核心的點,也是本人比較佩服的一點就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理想和現(xiàn)實的距離促使人們患上知識焦慮癥,給人們營造一種自我滿足感,曾經(jīng)付費成為得到一個月的會員,過后發(fā)現(xiàn)聽完其實回過頭對自己的產(chǎn)生的影響很小,其實讀書重要還是在過程,能夠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給予自己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寫得好,結合最近在寫關于知識付費的問題,不是知識付費不行,是知識付費產(chǎn)品不行。再換個角度來說,不是得到有問題,是受眾有問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