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工具邊界,支付寶又“殺”回來了

0 評論 1933 瀏覽 4 收藏 18 分鐘

在短視頻領域已經站著不少玩家、SaaS行業(yè)的發(fā)展爭論不一的環(huán)境下,支付寶做短視頻、切入SaaS生意的舉動,是否可以幫助其創(chuàng)造新的商業(yè)故事?一起來看看本文的解讀。

沉寂許久的支付寶,又殺回來了。

今年的支付寶合作伙伴大會披露,僅“搜索”一項,一年就為小程序商家促成破千億的GMV。支付寶版阿里媽媽——「燈火」商業(yè)推廣平臺也應聲落地,宣告著這個4億日活的國民級APP,要徹底打開流量“閘口”。

不止于此,同場發(fā)布會上,支付寶還表示,“將投入百億資源,扶持服務商?!?/p>

剛剛落幕的亞運會上,“1億數字火炬手”驚艷四座,更是證明了,三年之后,寶刀依舊鋒利。

然而,對于支付寶的搶眼表現,市場的態(tài)度卻很曖昧。畢竟在其缺席的時間里,該走的路,別人都走過了,甚至已經進入深水區(qū):

短視頻領域,擠滿了各有千秋的玩家,用戶目不暇接下,平臺搶奪用戶注意力的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再看SaaS業(yè)務,近乎鹽堿地的賽道里一片哀鴻遍野,前段時間還傳出了“中國不需要SaaS”的聲音,相關境況可想而知。

想要重回那些年的巔峰,這些疑問,支付寶需要一一給出答案。

一、咬緊分層流量,走與眾不同的變現路子

在做短視頻這件事上,支付寶忙得不行,卻又令人“摸不著頭腦”。

顏值即正義的互聯網魔法下,幾乎每家都有出圈的小姐姐、小哥哥。但支付寶卻力推在其他平臺被嫌棄的財經創(chuàng)作者,有博主一個月內獲得超萬元的激勵。

這在一眾唯流量論的直播平臺中,可謂獨此一家。但放著捷徑不走,也令人費解。

可以看到,支付寶生活號3個月內連發(fā)3個現金激勵政策,其中金融資訊、理財知識以及泛生活類賬號尤其吃香,有博時基金等PGC類型的賬號,也有粉絲超過百萬的UGC大號。

一位財經類創(chuàng)作者介紹:“30-50歲的粉絲占比7成以上,他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趨于成熟,用戶畫像與財經內容更加契合”。

頭部賬號中國黃金,甚至創(chuàng)造了單場直播1000萬銷售的記錄。而截至今年8月,支付寶上黃金珠寶類商家平均銷售額已達1023萬,增速為64%(4-8月)。

也就是說,支付寶正在扶持與用戶畫像適配的內容,篩選出用戶身上的標簽。

這正是其精明的地方——金融工具出身的支付寶,可以基于消費場景(車主、學生、醫(yī)療等)、消費能力(支付寶會員)和消費習慣,對線上線下用戶進行多樣化分層。

以消費場景為例,線下停車、ETC等場景對應車主人群,這類人通常會有充電、車保險、養(yǎng)護等需求,而支付寶可以通過IoT、支付成功頁的信息,將車主引導到對應產品或商家私域內。

且在此基礎上,支付寶還利用賬戶體系,將數量高達9億的人群分為大眾、黃金、鉑金和鉆石四個層級的會員,涵蓋風險、收入、信用等多維度數據,“含金量”不言而喻。

去年,萬豪與支付寶打通會員體系,不僅收獲一批從天而降的新會員,還可直接基于已有體系進行會員管理。

消費者“心尖尖”上的雪王,更是飽餐公私域聯動的紅利:在支付寶積累超5000萬會員后,其瞄準目標人群發(fā)券,實現每月數千萬筆核銷,緩解了核銷率低的焦慮。

而當下年歲,大多數商家在經營方面,最在乎的就是確定性。有帶貨博主現身說法:“每天穩(wěn)定出20單,比每天不出單、雙十一一天出200單,更讓商家高興?!?/p>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線上生意里,支付寶的分層式精確流量,相比大水漫灌的流量,更戳中商家心坎。數據顯示,去年支付寶商家會員規(guī)模同比增長20%。

當然,這背后除了精準流量,也少不了支付寶的推波助瀾。

去年開始,其就陸續(xù)開放搜索、消息、支付成功頁等流量黃金位給商家和服務商;今年8月,正式發(fā)布商業(yè)化推廣平臺“燈火”,包括全域智投、搜索寶、品牌寶三大產品,幫商家搞錢。

以“全域智投”為例,商品在公域獲得關鍵消費信息后,進入會員頻道“加熱”,再投入到適配的公域之中。類似于海底撈新品上市前,會邀請全國會員試吃,再基于反饋選擇性地推出腌篤鮮、海鮮金湯火鍋等「區(qū)域上新」類爆品。

而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訪問、支付等數據,將沉淀在支付寶的另一個產品“棋盤密云”里,成為商家的“私域資產”,不僅提高后續(xù)投放精準度,還能實現一次投流、多次受用。

不過,即使支付寶武裝到了牙齒,依然有人潑冷水:工具屬性難逃“用完即走”的命運。

支付寶也正在解決這一點,其內容化策略,除了期望通過養(yǎng)用戶標簽加強分層優(yōu)勢,同時也有持續(xù)吸收新流量、把用戶留在平臺的打算。

據接近人士透露,支付寶內部對內容生態(tài)建設耐心十足,規(guī)劃了3-5年的成長周期。

而新的流量,又可以為支付寶打開更多變現思路。從年初起,其開始布局直播帶貨,推出了達人直播和爆品計劃,逐漸完善帶貨直播基礎設施。

至此,支付寶的流量變現路徑一目了然:基于平臺線上線下多樣化的分層流量,完善數字經營鏈路,提升商家與用戶的連接效率,讓商家賺到錢;同時,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內容吸引新流量,做大交易盤子,最終通過廣告、抽傭、技術服務費等模式實現平臺商業(yè)變現。

據一位商家透露,目前支付寶會員積分的平臺抽傭大概為4%,而直播尚未開始抽傭。

不過,這只是互聯網最普遍的商業(yè)模式,在走向開放王國的過程中,支付寶還聯合服務商一起向前更進了一步。

二、繞過SaaS鹽堿地,請服務商上桌

對切入SaaS生意,支付寶的決心不可謂不足:要做的是去中心化、以商家為中心的開放生態(tài)體系,重點在于如何滿足商家經營的訴求。

可國內來說,商家對SaaS向來不感冒。

可以看到,2015年SaaS元年開始,國內做一家虧一家,仍在支撐的企業(yè),也深陷內卷和付費商家流失的泥潭。

以微盟為例,為爭取客戶,大手筆研發(fā)卷個性化定制,但2023上半年商家流失率達到了12.9%,是美國SaaS企業(yè)客戶年流失率中值(7%)的近兩倍。

回到支付寶,其所處的領域難度更上一層——線下零售和服務業(yè)商家,場景復雜、行業(yè)差異化大。以服務業(yè)為例,目前99.8%的企業(yè)為中小商家,對成本的敏感度極高。

挑戰(zhàn)這樣近乎于“地獄級”的模式,真的可信嗎?

靠支付寶自己短期內是不現實的,畢竟其高管都表示:“對于廣泛的幾千萬、上億的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yè),服務難度非常之大。”

但有外力可借就另說了。海外的Salesforce就是典型。

2004年,Salesforce開放了API接口,將核心的功能共享給服務商,讓SaaS服務商的研發(fā)流程大大減少——好比做菜,過去要從種菜開始,現在直接拿Salesforce切好的食材,炒成客戶想吃的菜即可。

之后,其又建立了開發(fā)平臺和應用商店模式,開始招攬其他能夠提供食材的供應商,同時為服務商炒出來的菜,提供銷售渠道。

如此借第三方服務商之力,Salesforce產品觸達到了更多客戶,生態(tài)逐步形成,從而迎來豐收時刻。

可以看到,目前該部分收入(平臺及其他收入)成為Salesforce的第三大收入來源。

如今,支付寶也是類似的打算。據了解,目前支付寶上的服務商總體分為支付服務商、SaaS服務商、云平臺服務商、代運營服務商和內容服務商幾大類。

以SaaS服務商為例,2022年開始,其將券、會員卡等運營工具拆成更多組件和接口,并進行開放,SaaS服務商可將產品的接口集成到自己的SaaS系統(tǒng)中。

在接口之外,支付寶還推出了小程序云——一個低成本、免運維、高并發(fā)業(yè)務支撐的服務端解決方案。舉例來說,服務商和商家能以“拼樂高”的方式,快速跑通小程序服務端,進一步降低開發(fā)成本。

有合作過的服務商反饋道:“通過我們這幾年在支付寶的經驗,在開發(fā)環(huán)節(jié),我們已經達到了邊際成本?!?/p>

而研發(fā)成本降低,購買門檻也隨之降低。

數據顯示,使用小程序云的中小企業(yè),數字化成本降低了30%——目前,支付寶小程序前期一次性投入成本(即搭建費用)在4000元-5萬元不等。

當然,前期投入只是開始,對SaaS業(yè)務來說,持續(xù)付費更為關鍵。

畢竟唯有如此,才能像“滾雪球”一樣,在低邊際成本下實現收入穩(wěn)定擴張。沒有續(xù)費率保障,相當于又變成了“收入和成本線性上漲的定制化項目”。

回到支付寶來說,若續(xù)費率跟不上,同樣難免“商家對SaaS的信任度進一步降低,低下的續(xù)費率讓SaaS廠商難盈利,平臺的商家生態(tài)無法建立”的局面。

而續(xù)費率的關鍵是解決商家的痛點——創(chuàng)收或降本增效,而不僅僅是商家「幻想」什么,就開發(fā)什么。

牛透社的調研顯示,對支付寶餐飲零售等行業(yè)的商家群體來說,相比于工具,更缺的是運營。

但支付寶作為平臺,擅長的是平臺的產品基建,不太知道茶飲是怎么回事、超市是怎么回事。這樣顯然和商家是有隔閡的。

對于此,支付寶繼續(xù)與第三方服務商打配合戰(zhàn)。

在SaaS服務商之外,支付寶各行各業(yè)的代運營和內容服務商在具體行業(yè)場景上經驗更加豐富,對客戶喜好、供應鏈、成本等問題門兒清,能夠幫助支付寶將經營工具應用于商家生意當中。

總的來看,開放API,助力服務商,一定程度讓支付寶繞過國內SaaS市場“成本高、續(xù)費難”的鹽堿地,打開了想象空間。

數據顯示,支付寶開放的產品API接口達2249個,與服務商共建解決方案超650個,服務市場訂單量翻倍,給商家?guī)砹送?1%的交易用戶增長。

目前,支付寶開放的組件多為免費。不過,隨著生態(tài)合作模式逐漸跑通,開放的技術產品變成SaaS服務(按照調用次數或者按年收費),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微信早已開始對很多平臺API接口調用收取技術服務費。

參考將生態(tài)合作玩到極致的Salesforce,當下的支付寶僅僅處于第一層,后續(xù)還有開發(fā)平臺、應用商店等廣闊空間,可以挖掘。

當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并非坦途。

國內的生態(tài)合作,顯現出矛盾激化的苗頭。如有服務商吐槽道:“上下游相互防備對方抄襲,當面相聚聊得很好,背后研發(fā)加班猛搞?!?/p>

支付寶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今年8月相關負責人公開強調,“在平臺產品上,服務商能做的,我們不做;服務商做不了的,我們去解決。”

三、小結

利空出盡之后,無數雙眼睛在盯著支付寶的一舉一動。

已經成熟的支付業(yè)務,顯然不需要過度擔心,畢竟這部分業(yè)務撐起了2022年754.8億的營收。

走向開放的新敘事,也在證明螞蟻重回“賺錢機器”的實力:盤活現有分層流量,同時創(chuàng)造流量新增長極,滾動流量變現雪球;開放API,協同服務商,繞過SaaS鹽堿地,摸索低成本變現模式。

當然,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支付寶作為國民級APP的互聯網商業(yè)想象力雖然足夠廣闊,但也有很長的路要跑。

作者:赫晉一,張冉冉,黑銀軻,編輯:付曉玲,曹賓玲;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原文標題:打破工具邊界,支付寶改寫“宿命”?

來源公眾號: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見數據研究院。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表外表里 授權發(fā)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