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鐘表與人類
鐘表是一種動力機械,其產品是分和秒。
1月1日的時候我老爹問我:“你覺得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日在感受上有什么區(qū)別嗎?”
我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人們很容易在新年開始的頭幾天里把2018年說成是今年,所以這個區(qū)別并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這種區(qū)別更像是文化所造成的,畢竟“年”這一概念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會反映出我們思維的運作方式,而我們的思維方式又會體現(xiàn)在我們行為習慣等日常的方方面面。
這篇文章是我對于人與時間關系的本質的思考,以理解人類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與習慣,以及該如何去幫助人類塑造更良好的習慣。
我試圖去探討這類問題:Apple 的屏幕使用時間報告真的有減少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嗎?鐘表沒有秒針會不會增加人們浪費時間的傾向?我們怎么重新設計一種描述時間的方式,讓人們養(yǎng)成更良好的習慣?
接下來我會從鐘表開始講起,以及這種時間描述對于人類生活中最本質的改變究竟是什么,隨后我會簡單地從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介紹“人類是怎么感知時間流逝的”,以及人類在使用數(shù)碼產品時的情況。為了避免空有理論泛泛而談,我會在文中引入許多相關案例。
人類是如何理解時間的?
芒福德說:“鐘表是一種動力機械,其產品是分和秒?!?/p>
比起討論時間本身的物理概念,我覺得「人類是如何理解時間」這件事更值得去探討,而鐘表的誕生恰恰是這一問題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鐘表是人類理解時間的一種隱喻(metaphor),雖然建立了一套非常復雜的體系,但是鐘表也把時間再現(xiàn)為獨立而精確的順序。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過去沒有鐘表的時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藝與文明》中,他向我們展示了從 14 世紀開始,鐘表是怎樣使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jié)約時間的人和現(xiàn)在被拘役于時間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jié)更替,因為在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權威已經被取代了。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從鐘表被發(fā)明以來,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恒。這件事頗有宗教的感覺,鐘表的發(fā)明引入了一種人和上帝之間進行對話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輸家。
在制造分秒的時候,鐘表把時間從人類的活動中分離開來,并且使人們相信時間是可以以精確而可計量的單位獨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所以,鐘表不懈的滴答聲代表的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日漸削弱,雖然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其中的關聯(lián)。
把鐘表這樣的技藝引入文化,不僅是人類對時間的約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
舉個例子來說:即使是顯微鏡這樣不常用的儀器,也包含了令人驚訝的寓意,這種寓意不是關于生物學的,而是關于心理學的。通過展示一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顯微鏡提出了一個有關大腦結構的解釋——如果事物總是不同于它的表象,如果微生物不可見地隱藏于我們的皮膚內外,如果隱形世界控制了有形世界,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否也可能不可見地隱藏在某個地方?我們說一個人智商126,可是人們腦子里不存在數(shù)字,智力也沒有數(shù)量和體積,除非我們相信它有。
當我們依賴鐘表來理解時間的時候,描述時間的方式( time representation)雖然是被人類所定義和創(chuàng)造,但反過來也會在潛移默化里影響我們的思維。
舉例來說:為什么我們規(guī)定鐘表上順時針轉動是時間前進的方向,而不是逆時針呢?
有研究認為是因為起源于北半球文明的發(fā)展和人性的意外,人類最早的書面記錄文明誕生在北半球,而在北半球如果面向北方觀察自己的影子,會發(fā)現(xiàn)影子是順時針轉動的,而這樣的習慣被作為文明傳承了下來。
所以我有理由推斷時間描述方式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影響。秒針雖然是鐘表上第三根指針,英文卻是 second,其意義是“第二次分割 hour 這個單位”。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手表沒有秒針,在我們的手機屏幕里,也不會主動顯示秒的變化,似乎最小單位就是分鐘,我開始思考,秒針在生活場景中的缺失,是否會增加人類浪費時間的傾向呢?沒有秒針,似乎時間不再是一秒秒地走動,而是一分鐘一分鐘,甚至以小時為最小單位在做流動。
此外我注意到在一些需要人們恪守時間的場景中,鐘表是一定會顯示秒針的(或者是通過有節(jié)奏的跳動表示),比如正式考場上,火車站等。
以上關于秒針的問題只是我做出的淺薄假設,歡迎和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會介紹一些全新的鐘表描述方式,這些方式的初衷都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時間,乃至更好地生活。
Tikker 在國內被叫做死亡手表,在2014年上市,它的設計初衷是幫助人們更好地享受生命,珍惜剩下的時光,而設計師的做法是「倒計時死亡時間」,手表上第一行是年月日,第二行是時分秒,第三行是正常的時間。
用戶在使用TIKKER之前首先需要填寫一張表格,詳細說明自己的病史、年齡、是否抽煙、喝酒以及是否經常運動等資料,根據(jù)這些資料TIKKER能夠計算出用戶的大致壽命,然后據(jù)此減去用戶的年齡,從而得到了用戶離死期還有多久的數(shù)據(jù),并開始在手表上進行“倒計時”。
這種倒計時的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時間描述,根據(jù)當初眾籌的結果來看,大眾非常追捧它,這原因可能符合「YOLO」,即美國俚語中的 You Only Live Once,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而更好地活在當下。
QLOCKTWO 使用了一種新的時間描述,即“文字是時間最好的載體”,它上面有一個用110個字母組成的網格,當你按下不銹鋼按鈕的時候,手表上的某些字母會被點亮,這些字母連在一起正好告訴你當前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顯示日期和秒。
在我學習 Interaction Design 時,課程中有提及這樣幾個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期待和你討論:
- 美國健康研究所估計,所有初級保健醫(yī)生就診的病人中,有75-90%與精神壓力有關,交互式時間描述(interactive time representation)能幫助我們變得有效和放松嗎?
- 如果我們的手機了解我們的日常節(jié)奏并幫助我們重新安排我們的活動以優(yōu)化我們的健康,該怎么辦?
- 我們怎么能重新設計鬧鐘?
- 警報需要令人討厭嗎?
- 也許一個鬧鐘可以通過美味的早餐或咖啡的味道來叫醒我們?或者它的傳感器可能會關注我們的晝夜節(jié)律,并在適當?shù)臅r候叫醒我們?時間描述可以幫助我們睡個好覺嗎?
- 設計如何使用多種形式——視覺,聽覺,振動…… 來有選擇地或一致地創(chuàng)建更有效的提醒?
- 當人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怎么幫助他們感到快樂和精力充沛?如果我們用能量日歷來取代時鐘日歷會怎么樣?比如,不是安排“在下午2點時我要……”而是安排“當我感覺精力充沛時我要……”“當外面很好”或“當它安靜時”。
- 我們如何利用技術使我們和時間節(jié)奏更有聯(lián)系?
- 我們如何創(chuàng)建新的時間描述?
- 我們如何創(chuàng)造更好的社交時間描述?
人類是如何感知時間流逝的?
在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和神經科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
它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對客觀現(xiàn)象的延續(xù)性和順序性的感知。這種感知來源于內部或者外部,外部感知可來源于晝夜長短、節(jié)氣、太陽高度等等。內部感知可來源于我們的心跳、呼吸等等。
研究表明,人類的時間知覺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響,情緒、藥物、年齡、體溫、刺激、心理學效應等等。我關注這個的目的是因為,我非常在意現(xiàn)代的數(shù)碼產品對于人類生活所產生的影響,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地鐵上的低頭族,徹夜刷抖音……這些群體是真實存在且數(shù)量龐大的。
我非常認同 Great technology should improve life, not distract from it,我也在思考,怎樣才能讓人們更好地使用產品,而不是被產品所限制住呢。
在此之前,我翻譯了尼爾森的一篇有關人類使用數(shù)碼產品時陷入時間漩渦之中的現(xiàn)象,即數(shù)字成癮。接下來,我想談一談2018年互聯(lián)網巨頭們發(fā)布了些什么來防止人類沉迷手機。
Apple的 iOS12 推出了新功能「屏幕使用時間」,以減少屏幕中斷,并讓用戶更加透明地了解他們如何在iPhone上花費時間。Youtube,F(xiàn)acebook和Instagram也是如此。
還有一些例子:
- Google:收件箱(RIP)和 Gmail 允許用戶暫停電子郵件服務以便日后使用。
- Bumble:允許用戶暫停約會以進行數(shù)字戒毒。
- Google:已經推出了一個完整的福祉計劃,和 Apple 的新功能類似。
- Instagram:會在用戶看完最近的內容后提醒用戶,以避免無休止的Feed滾動。
用戶體驗不僅涉及人們使用我們產品的時間,也涉及他們不使用產品的時間。在不斷變化的智能手機和越來越苛刻的應用程序的時代,沒有什么用戶體驗比讓人安心更好了。最后,我引用 Amber Case 最近出版的關于Calm Tech的書(受到1995年Mark Weiser的論文“ 設計平靜技術 ”的啟發(fā))中的一段話,概述了技術應如何注意其對用戶生活影響的一些原則:
- Technology should inform and create calm
- Technology should make use of the periphery
- Technology should amplify the best of technology and the best of humanity
- Technology can communicate but doesn’t need to speak
- Technology should work even when it fails
- The right amount of technology is the minimum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 Technology should respect social norms
本文參考
-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 Tikker
- QLOCKTWO by Biegert & Funk
- sleepcycle
- Time Perception – Exactly What Is Time?
- The State of UX in 2019
- Why is clockwise Clockwise?
- Clock face – Wikipedia
本文由 @?竹本一世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