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替身”,虛擬的不朽

0 評論 3315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智能終端真的變成了用戶的“替身”和“雙胞胎”,也有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人的記憶往往是把不高興的、痛苦的、負面的、感覺不舒服的人與事忘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和快樂。而把所有事情點滴不漏記下來,這樣的電子記憶到底會不會對人的情緒和心理有一定影響呢?現(xiàn)在可能還難以回答。

“替身”,殺手級App

你可以設(shè)想,用你的智能手機和你的曾祖母對話。曾祖母不是早就離世了嗎?沒錯,但是她有一個“替身”還在這個世界上_——是“機身”而非“肉身”。你打開了你的智能手機,手機上列出一系列App,上面都是已經(jīng)離世的親人或者著名大人物。你按了一下你的曾祖母的頭像,她的頭像馬上就跳到屏幕上。你跟她說:“早上好!”她就用你熟悉的聲音回答你:“你好”,然后你們之間就可以開始對話了。在傾談過程中,她會時而大笑、時而沉默,還會諄諄教導(dǎo)你做人的道理、為你解答你心里的困惑。這不就是你過去記憶中的曾祖母嗎?如果你要遇到30歲時的曾祖母,你只需在手機上設(shè)定一個“30”,或者你想遇到80歲時的曾祖母,那么設(shè)定一個“80”,跳到屏幕上的活靈活現(xiàn)的曾祖母就是80歲時的曾祖母,面貌完全與真實的人一模一樣。

你是不是正在學(xué)習(xí)“相對論”,想請教一下愛因斯坦本人?這個也沒有問題。你按一下你的手機上的愛因斯坦的pp,愛因斯坦就出來了。你可以問他所有的關(guān)于相對論的問題,他都可以逐一詳細地回答你。你甚至可以直接用中文跟他對話,愛因斯坦居然聽得懂中文,而且講得也非常流利!在這個App里的這位就是愛因斯坦的虛擬雙胞胎!

這樣的應(yīng)用場景并不是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里講述的故事,而在一些科學(xué)家的實驗室里。在不遠的將來,這個App就將達到大眾普及的程度。要做出這樣的“替身”或者“雙胞胎”,要使用很多新的科技,其中一個就是叫“人生全記錄”。這個想法最初是美國微軟公司的首席研究員高登?貝爾(Gorden Bell)提出的,他負責(zé)了一個叫“我的人生比特”的項目,把一個人的一生用數(shù)字形式全部記錄下來。

為了做成一個“替身”,你需要持續(xù)地把你的生命歷程建立成數(shù)字日記或是電子記憶(e-Memory)。要做這件事并不困難,因為現(xiàn)在的存儲器的價格已經(jīng)再便宜不過了。上世紀(jì)90年代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硬盤的存儲量只有10MB或者20MB,而今天的電腦所帶的幾百GB的硬盤已經(jīng)非常普遍——價格更低,容量增長了上萬倍。到了2020年,1TB的容量大概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錢,而且可能可以放在你的手機里。到時候不到100元可以讓你購買幾百TB的儲存空間,這個大小足以塞進幾萬小時的視頻和幾千萬張照片。而且當(dāng)硬盤的容量不夠時,還可以通過“云存儲”進一步擴展容量。有了這樣的存儲量,我們就可以把個人所有的視頻、電子郵件、微信等的聊天記錄、各種文件、照片、錄音,甚至于把個人的體溫、血壓、睡眠狀況、吃的食物等等全部記錄下來,成為一種“人生全紀(jì)錄”。

為了把一個人的人生記錄做得完善,需要在你出生后不久,就在你的頭頸上套一個微型攝像頭,把你周圍遇到的人與事全部記錄下來,伴隨你的長大。當(dāng)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可以把許多微型而不起眼的攝影頭、麥克風(fēng)、位置跟蹤器和其他傳感器配戴在你的襯衫鈕扣、掛件、領(lǐng)帶夾、袖扣、胸針、表帶、手鐲、帽緣、眼鏡框和耳環(huán)上。更先進的傳感器甚至可以植入你的身體。谷歌公司的“智能眼鏡”其實已經(jīng)包括了這部分功能:它能每隔30秒拍攝一幅照片,你戴了這幅眼鏡,就把你每天看得到的、聽得到的全部都記錄下來了。

人們每天都會失去一點記憶。留在人腦中的記憶也會慢慢改變和融并,而且這些記憶都是主觀的、零散的、帶有感情色彩的。電子記憶不會,這種“電子記憶”是一種完全客觀的記憶。電子記憶不會忘掉任何事,它完全掌握你所做過的所有事。

電子記憶用到了兩項目前最熱門的技術(shù):“云存儲”和“大數(shù)據(jù)”。

云計算和云存儲把你的信息從智能終端上解放出來。你走到哪,電子記憶就跟到哪,任何智能終端都可以用來進行存取,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你擁有的每個智能終端也都是“云”的一部分。云計算和云存儲將帶來一個單一且高度集成的電子記憶體驗。所有的智能終端都會成為從電子記憶中進行回想時的存取點,而所有的智能終端也會成為電子記憶的信息來源,幫你錄下所有的體驗

這些記錄下來的電子記憶成為一種個人“大數(shù)據(jù)”。通過“大數(shù)據(jù)”技術(shù)和強大的模式識別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搜索、篩選任何你曾擁有過的知識、任何你曾進行過的對話片斷、任何你曾瞄過一眼的文件、任何你收發(fā)的郵件和微信、任何你閱讀過的書、任何你曾造訪過的地方、任何你曾遇過的人。對這些個人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就可以綜合出關(guān)于這個人的特質(zhì)、性格、長相、行為、愛好、習(xí)慣、生活方式、情緒反應(yīng)模式等等,從而相當(dāng)于提取出這個人的“精神”和“靈魂”。再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就可以把這些“精神”和“靈魂”灌到智能手機里,塑造成一個動態(tài)的、有一定學(xué)習(xí)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虛擬雙胞胎”。

使用這些“大數(shù)據(jù)”,你可以在死后仍留下一個虛擬的“你”。達芬奇、莎士比亞、莫札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但是他們的想法、作為和特質(zhì)成就了某種不朽。你可能做不到像他們那樣偉大,但是你的電子記憶,以及埋藏其中的想法、特質(zhì)及模式,將能夠通過智能終端具體表現(xiàn)出來,成為一個合成出來的你的“替身”,留傳給后代,讓未來的下一代的人能與之交談與了解。

這些大數(shù)據(jù)一經(jīng)輸入到智能終端或上載到云端平臺后,無論你有空沒空、心情好壞、是生是死,另一個“你”都可以成為生存的延續(xù)方式;而且后人也不必再去墓碑前拜祭悼念,隨時按個App、打個“用戶名”和密碼便可以馬上和“你”來個視頻對話。這就成為“虛擬的不朽”。

“虛擬的不朽”

小說家羅莉.法蘭柯在2012年寫過一部題為“愛的App” 的小說,是一部在生死與虛擬想象疆界穿梭的反轉(zhuǎn)情書,講的就是主人公無法自拔地與往生的外婆通信聊天的故事。里面有一段詩:

“電腦萬能?

當(dāng)逝者在虛擬空間重生,

生者得到如上天賜予的安慰,

這世界即將失控……

空虛而瘋狂的人們成天坐在電腦前面,

只為了溝通與連結(jié);

然而,當(dāng)悲傷、挫折、憤怒、哀痛來襲,

虛擬世界能讓亡者重生,讓失物歸還,

我們是減輕了苦痛,

還是終將喪失面對苦痛的能力,停止成長?”

這位作家想象到了:如果一部智能終端,真的變成了“虛擬的不朽”,成為一個用戶的“替身”和“雙胞胎”,也有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人的記憶雖然不斷會忘卻,但是人往往是把不高興的、痛苦的、負面的、感覺不舒服的人與事忘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和快樂。而把所有事情點滴不漏記下來,這樣的電子記憶到底會不會對人的情緒和心理有一定影響呢?現(xiàn)在可能還難以回答。

但是,毫無疑問,這樣的“替身”會改變我們工作、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方式。如果真做得好的話,它會解放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改善我們的健康。它會改變我們和在世或已逝的摯愛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有可能大大擴大人類溝通的范圍和維度。

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創(chuàng)新。一個智能終端形成了一種“虛擬的不朽”,那就是說,智能終端變成了“人”,那么“人”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張臣雄 -《商業(yè)價值》雜志態(tài)度專欄作者

來源:鈦媒體

原文地址:http://www.tmtpost.com/172286.html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