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蝸牛閱讀,到底是一款怎樣的產品?

13 評論 27526 瀏覽 104 收藏 25 分鐘

隨著互聯網內容發(fā)展,“知識付費”興起,人們意識逐漸發(fā)生著轉變,越來越愿意為他人的知識產出付費,從而獲得自己所需的東西,實現自我需求的滿足。從得到的誕生,知乎live的出現再到分答、微博問答等的發(fā)展,網易也不甘落后,以“時間付費”進入了知識付費的領域,推出了蝸牛閱讀。這到底是一款怎樣的產品?

市場分析

2016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迎來了“內容付費”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產品涌現在市場上。從2015年在知識付費領域首度出現的《得到》,截止目前,總用戶數已超過558萬人,日均活躍用戶數超過45萬人,專欄累計銷售144萬份。到2016年出現的《分答》,上線僅42天,就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100萬付費用戶,再到知乎平臺推出的《知乎Live》模塊,都呈現著快速發(fā)展的趨勢。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用戶對知識付費并不排斥,反而通過付費獲取自己所需信息,能夠得到自身需求的滿足,主動付費也是用戶對知識提供者的尊重和認可。

知識付費的目標用戶分析:

從百度指數對“分答”和“得到”兩個主要的內容收費應用的搜索,可以看出,對內容收費接受度較高的用戶群體主要集中在較發(fā)達地區(qū),以互聯網發(fā)展較為集中的北京、廣東尤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內容付費”的目標用戶也集中在這些地區(qū)。

根據百度指數對“分答”和“得到”兩次的人群畫像可以看出,對知識付費的關注較高以及主要用戶群體集中在20到50歲之間,其中以30代為主,男性占比較大。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對新興的“知識付費”接受程度高的用戶集中在互聯網發(fā)展較為集中的北上廣杭等地區(qū),其中年齡分布在20-50歲之間,以中高層白領、大學生為主。

用戶定位

  • 休閑型閱讀用戶:利用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無明確的閱讀目標。
  • 目的型閱讀用戶:有明確的閱讀目標,集中型閱讀。

兩類型用戶在紙質書籍上無特殊喜好,有移動閱讀的喜好。在閱讀成本上花費較低。

需求分析

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感興趣、多樣化的書籍,并做筆記、標注。

與閱讀同本書的用戶展開討論。

參考資深閱讀者推薦書單選擇書籍進行閱讀。

產品定位

Slogan:每天免費閱讀一小時

以閱讀時長為計量單位,迎合用戶碎片化的閱讀行為,培養(yǎng)用戶閱讀習慣,打造閱讀社區(qū)。

功能設計

用戶需求與產品定位影響著產品的功能范圍。

從整體上來看,蝸牛閱讀功能結構圍繞閱讀展開,包含書籍查找、書籍收藏、閱讀、書籍討論。以“書桌”、“分類”、“領讀”作為總導航欄,包含了用戶閱讀需求的基本功能。同時,圍繞產品定位以“閱讀計時”為計量單位,收費標準以及用戶碎片化的閱讀行為,推出“計時”的基本功能,突出產品的核心定位。

整體功能規(guī)劃,簡單、清晰、明了,打造產品的核心功能,傳達出產品的基本定位。

核心功能

1、分類

提供幾大分類,供用戶選擇;提供搜索,供有閱讀目標的用戶搜索;提供領讀人推薦書單,供用戶參考。

2、閱讀

在閱讀的基本功能上,加入了目錄、書簽、筆記、評論以及閱讀模式等輔助功能,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閱讀需求。

蝸牛閱讀在核心功能根據閱讀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進行規(guī)劃設計。

在閱讀前,為用戶選擇圖書提供分類、搜索、以及領讀人推薦三種方式,有針對性的為用戶提供書籍選擇方式,對于漫無目的的休閑類閱讀者,可以通過查看喜好的分類和領讀人動態(tài)來選擇書籍,對于明確閱讀目標的閱讀者來說,可通過搜索查找得到自己想要閱讀的書籍。

在閱讀時,將用戶在進行紙質閱讀時的需求搬到移動端,添加了目錄、書簽、筆記以及在閱讀模式等輔助功能,既改良了傳統(tǒng)閱讀模式,給用戶帶來了方便,又使得用戶延續(xù)了傳統(tǒng)閱讀的習慣。

但對于閱讀中劃線這一設計筆者有些疑惑,用戶在閱讀過程中會對自己感覺有用、重要的內容進行劃線標注,但是一旦退出閱讀,用戶并無法直接看到自己曾經標注過的內容,只能通過再次打開書籍翻頁查找,才能重新查看到自己標注過的內容,一是查找不便,如果讓用戶對每部分劃線部分都建立書簽,用戶可能覺得更加不便,二是沒有起到用戶劃線的作用。

3、建議

可以將劃線內容統(tǒng)一計入到我的筆記的默認筆記部分,或者將用戶劃線頁面自動設置為書簽頁,使得用戶查看起來方便快捷。但是如果采用后者,可能還需考慮到書簽過多、冗余如何讓用戶查看起來更加簡潔,不會使得用戶面對一大堆書簽不知道自己需要查看的內容在何處以及如何在查看完書簽頁之后返回到當前頁面的問題。

在閱讀后,用戶可以通過發(fā)表對書籍的評論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為對同一本書感興趣的用戶打造交流的平臺。

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圍繞閱讀的三個階段來設計功能,給用戶完整的閱讀體驗。

產品特色

1、“閱讀時長”收費

對閱讀時長收費,開放所有書籍,既能夠督促用戶每日有一定的閱讀量,又能夠為用戶提供自由選擇、自由更換書籍的機會,給用戶一定的自由度和閱讀的隨意性、廣泛性。

2、領讀人

由有一定權威性、閱讀量高、有見解的用戶作為領讀人,為普通用戶推薦書單,用戶可根據自己與領讀人的閱讀喜好的匹配程度,選擇領讀人推薦的書籍進行閱讀。同時,允許普通用戶申請成為領讀人,為產品培養(yǎng)很多意見領袖,從而通過口碑傳播提高產品認知度,同時提高用戶活躍度,增加用戶粘性。

信息架構

信息設計

1、計時器

在計時器一欄中,蝸牛閱讀將剩余時間、閱讀進度以及今日筆記劃分在同一欄下,且歸屬于計時器中。用戶在點開時間后,需要查看的時剩余時間,并根據剩余時間購買時長。在閱讀進度中,提示用戶完成閱讀預計的時間,可以幫助用戶購買適當的時間,從而以較實惠的價格完成閱讀。而今日筆記歸屬于這一欄下,筆者可以猜到設計該模塊是想表達在計時器下,將這段時間用戶的操作統(tǒng)一規(guī)劃到同一模塊。但這一設計并沒有必要,用戶點開計時器,是對閱讀時長有一定的把控和操作,并沒有查看筆記的需求和意愿,更何況,用戶在想要查看筆記時,在我的筆記中即可按時間查看到最新筆記。

2、書單

書單作為用戶的收藏頁,屬于常用功能,是應用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蝸牛閱讀卻將書單隱藏在更多欄中,與歷史記錄放在同一頁面,用戶習慣性操作是,如果在頁面上無法直接看到“書單”,會認為我的內容會統(tǒng)一歸放在“我的”下,然而在“我的”頁面下并沒有用戶收藏的書單,用戶查看書單還需要尋找書單放在什么位置且再打開書單才能看到,不僅需要用戶思考、查找、還需要用戶進行多步操作,這一系列動作都會使用戶感到不便。而且在首頁較為明顯的位置標注“更多”,過于泛泛,會使用戶產生“更多到底指什么?”的疑問。除此之外,頁面在“更多”頁,將“最近打開”放置在頁面目錄欄下第一模塊,一般來說,頁面信息設計應該秉承就近分類原則,將同一類、同一邏輯的內容放置在較為集中的模塊下,而這里,“新建書單”與“我的書單”卻被“最近打開”一欄隔開,會導致信息結構不流暢、不連貫。

3、建議

將歷史記錄整合在“我的”功能下,“更多”直接更改為“我的書單”,給用戶直接的提示和展現,無需進行查找和思考。這樣會使得功能模塊更加系統(tǒng)、符合邏輯。

交互流程

在選擇閱讀書籍到書籍頁面再到立即閱讀,整個流程簡單、流暢。且根據用戶不同需求與不同操作,給出了不同的進入書籍頁面的入口,并在書籍詳情頁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推薦信息,用戶可以通過點擊進入到推薦頁查看推薦詳情并再次回到書籍頁面。在整個的交互流程上,體驗良好。

交互設計

1、書桌

將實體書桌抽象化作為應用首頁,讓用戶一進入頁面就看到自己選擇要看的書,簡單快捷,營造出一種“書在書桌”上的感覺,給用戶一種實感體驗。同時,利用書簽的形式顯示用戶的閱讀進度,給用戶繼續(xù)閱讀的動力和提示。這些設計,都是將實體化的內容放置在移動端,營造出一種傳統(tǒng)閱讀的氛圍和體驗。

2、計時

在首頁和閱讀界面,都為用戶提示閱讀時間,將最基本的信息提供給用戶,讓用戶對自己的閱讀時長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以便分配閱讀時間,掌握閱讀進度,同時也提醒用戶能夠及時購買時長,以防中斷閱讀。

在用戶進入筆記與評論狀態(tài)時,并不計入時長,對用戶閱讀時長有明確的計時,不會試圖在閱讀的相關功能上克扣用戶時長,給用戶的免費閱讀造成不好的體驗,同時也能過促進用戶積極的參與閱讀討論。

3、全部在讀

書籍下方,顯示在讀人數,點擊后顯示全部在讀,展示的內容為在讀人的閱讀進程。我認為這一欄完全沒有必要,畢竟陌生人與用戶的關系不大,對他人的閱讀情況并不感興趣,即便他人閱讀進度超過用戶,用戶心理上并不會有很大的波動,并起不到激勵用戶的作用。

4、建議

將頁面節(jié)減為我關注的人、領讀人也在讀等提示,或者只提示在讀人數而無需展示閱讀進程細節(jié),讓讀者了解書籍的熱度。

5、書籍詳情

在書籍詳情頁,為用戶提供書籍的基本介紹、目錄以及相關領讀人的推薦語和讀者的評論。用戶可以通過詳情頁,大致了解書籍內容并借鑒他人評論來決定是否進行閱讀,既能夠給用戶一定閱讀參考,又能夠幫助用戶判斷書籍內容是否吸引自己。

6、筆記

在用戶打開筆記時,用戶會習慣于點擊屏幕,即可進入編輯模式,而蝸牛閱讀需要點擊左下方的“鉛筆”樣式才能夠開始編輯。除此之外,在筆記的目錄界面,用戶無法直接對筆記進行刪除,只能點擊進入筆記再刪除操作。這兩個交互設計,都是用戶在以往的使用過程中養(yǎng)成的操作習慣,如果不考慮用戶的操作習慣,會給用戶造成不好的體驗,從而降低用戶使用該功能的幾率,甚至降低用戶粘性,導致失去用戶。

7、建議

遵循用戶的使用習慣,支持用戶點擊屏幕即可進入編輯狀態(tài),在縱覽筆記界面,添加滑動即可刪除的操作,可以省去多余的操作,使用戶操作更加簡便,符合以往的使用習慣。

?商業(yè)模式

目前,產品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盈利模式也僅以閱讀時長為主,但是當前用戶大多閱讀時長不會超過免費的一小時,在購買上還有所遲疑、急迫感略弱,目前應用的盈利模式可能有些薄弱。

目前的收費模式,以7天、14天、30天一級365天為收費模塊,就目前來說,用戶集中在20-50歲之間,大多數用戶的時間還是較為碎片化,基本不能保證每天都能夠閱讀,因此365天的設置較為不合理,可以將前三級,再細小化,以低額高頻的方式促進用戶進行消費。

競品分析

從整個知識付費領域來看,目前,以得到、知乎live、微博問答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著付費內容,但他們都以零散性的內容呈現給用戶,以某一話題、問題吸引用戶的注意,以瀏覽性閱讀為主,而蝸牛閱讀以書為閱讀目標,將碎片化時間與深度閱讀結合起來,使得時間和閱讀內容化零為整。

從書籍閱讀付費領域來看,以微信讀書為主要競品,兩者以不同的收費方式提供書籍閱讀,微信讀書以單本書來進行收費,而蝸牛閱讀從用戶的閱讀行為上下手,考慮到用戶每日閱讀時間較為零散,而開創(chuàng)了新的付費方式,不以傳統(tǒng)的按書收費,以新型的“閱讀時長”作為收費對象,在限定時間內,用戶可以自由閱讀全部書籍。

兩者相比,蝸牛閱讀以獨特創(chuàng)新的內容收費的方式,激起了用戶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與普通試讀吸引用戶不同,以每日閱讀一小時的形式吸引用戶進入閱讀,對于無心付費的用戶,依舊可以保持每日一定的閱讀量,但在微信閱讀中,普通試讀后用戶必須進行付費才能繼續(xù)閱讀,相比兩者的用戶體驗,蝸牛閱讀會略勝一籌。同時,蝸牛閱讀區(qū)別于一次性為書籍付費,以小額、低價、多次對閱讀時長進行收費,避免購買多余的時長,給用戶造成浪費的感覺。從用戶體驗上來看,用戶會對一次性付費遺忘,對完成一整本書的閱讀失去耐心,從而輕易放棄閱讀,導致造成資金浪費,在下一次購買中更加謹慎;而對小額低頻的閱讀時長付費,能夠以“小目標”督促用戶完成閱讀,同時,在用戶無法完成閱讀時,造成的損失不那么嚴重,在下次進行付費時,顧慮并不會太多,對之后的付費影響并不大。

除此之外,考慮到兩種用戶:一種是休閑型閱讀,無聊時翻翻書籍隨便看看類型,這類型用戶對時長和內容要求都不高,屬于典型的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人群,這類用戶并沒有購買書籍的需求,屬于有時間就看,沒時間就不看的用戶類型,閱讀內容也大概為小說等休閑書籍,顯然蝸牛閱讀更適合這類用戶;另一種是目的型閱讀,有針對性的想要查看某本書籍,對內容上有要求,對于這類型用戶,會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閱讀,閱讀內容集中在職業(yè)、技能類書籍,對于這樣的用戶,對購買的時間的利用率更高,就花銷來說,在微信閱讀和蝸牛閱讀上,蝸牛閱讀的性價比會更高,但是對于此類型用戶,用戶在購買了書籍和時間后,在閱讀完之后,微信閱讀中書籍可以留存下來以便用戶日后再次翻看,而時間卻被消耗、流逝,在應用中只能留存下記錄,用戶需要再疊加時間來查看已經閱讀過的內容。這是兩者的購買對象不同而造成的現象。

如果我是PM

1、最新上線

在用戶發(fā)現更多圖書,進入分類頁面時,添加最新上線模塊,讓用戶快速了解到新上架的圖書有哪些,從而查看到最新圖書。

2、領讀人推薦

在領讀人的推薦簡介中,有顯示該領讀人推薦書籍數,而進入領讀人的詳情頁,推薦書籍僅以動態(tài)顯示,并且形式有所不同,例如下圖第一條動態(tài)與第二條動態(tài)形式不同,用戶無法直觀看到推薦人在推薦的書籍,需要進一步閱讀動態(tài)才能獲取有用信息。建議可以添加一欄,僅列出推薦書籍,將動態(tài)與書籍列表分開來,讓用戶直截了當的看到該領讀人都推薦些什么類型的書籍,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無需多次滑動查看動態(tài),篩選信息。

3、個性化推薦

知識付費的根本在于,用戶需要以較高的效率獲得所需信息。在目前大數據橫行的時代,利用用戶的點擊歷史、關注歷史以及閱讀歷史,為用戶更好的推薦可能想要看的書籍或者想要關注的領讀人,更能夠使用戶提高對產品的認可和好感。

4、優(yōu)化搜索結果

在用戶搜索相關書籍時,目前的搜索結果排序是以文字完全匹配和部分匹配的方式呈現的。但是,用戶在查找《輕斷食》的書籍時,除了想要看到《輕斷食》之外,更想看到的與這本書領域相關的其他書籍,而非簡單的對書籍名稱進行匹配。比如,在此列表中,用戶對飲食的關注顯然比對《輕管理》、《輕營銷》等書籍的關注度、需求度更高,因此,在排序時,應該以搜索書籍的領域相關程度、匹配程度作為排序的依據,從而增加用戶的可看書籍,從而吸引用戶不斷閱讀,增加用戶粘性,提高用戶的留存率。

5、閱讀社區(qū)

我認為,在閱讀應用中加入關注人的閱讀情況、領讀人、書籍動態(tài)及評論等信息,都在傳達出產品想要打造閱讀社區(qū)來吸引更多的用戶以及增加用戶粘性,因此,在之后的產品迭代中,除了關注核心功能閱讀之外,還會在社交上有所關注。

總結

總體來說,我認為它是又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應用,并能夠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趨勢。

以書籍作為閱讀內容,以時長作為收費對象,將碎片化閱讀不僅局限于新聞、話題的閱讀,與深度閱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并通過每天免費閱讀一小時吸引用戶,滿足用戶的基本閱讀需求,試圖培養(yǎng)用戶的閱讀習慣,并以較低的價格對時長收費,對用戶十分友好。同時,應用的以清晰、簡潔為主要風格,給用戶干凈的視覺體驗,更能夠集中在閱讀上。

目前,蝸牛閱讀剛剛上線,還屬于產品初步發(fā)展階段,相信在之后的產品迭代過程中,除了核心功能的優(yōu)化之外,還將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本文由 @Vivian?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從產品閉環(huán)角度來思考。

    回復
  2. 我覺得,培養(yǎng)閱讀習慣,沒看出來 ??

    來自上海 回復
  3. 有錢就是任性,換別的公司根本沒法實行。

    回復
  4. 我覺得這種模式不太好,倒不如微信讀書。本來就是閑散的碎片化時間,一直有個倒計時在那跳,總感覺被催促著,沒法把精力集中到閱讀上;微信讀書是時長換書幣,這樣的閱讀給人一種成就感,同時用閱讀時長去和朋友比較,增強了互動。另外閱讀這類事,尤其是讀比較有內容的這類書,而不是小說那種,讀一小時就要開始收費是很影響體驗的,如果某個用戶周末比較閑,想多讀一會,讀到一小時被掐斷了會很難受。個人角度來看,我更適應微信讀書的模式,甚至我在上面已經買了六七本書了。。

    來自江蘇 回復
    1. 在想,產生這種喜好不同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閱讀書籍的類型不同。如果是人文類的會不會更傾向于閱讀一小時,而社科類或者其他是不是更傾向于購買整本書呢。

      回復
  5. 微信讀書可以以閱讀時長獲取書幣,雖然書幣獲取上限,但是對于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的用戶已經足夠了

    回復
  6. 說真的··拿百度指數做數據來源 非常不靠譜 比如你可以在百度指數上搜索一下吃飯喝水 再看看地域分布

    來自廣東 回復
  7. 網易的這種模式挺好,通過時間給閱讀者造成壓力,讓他們覺得閱讀時長是很稀缺的,所以會更專注的去閱讀,利用好這一小時時間!

    回復
  8. 嗯哦哦

    回復
  9. 劃線標注內容,在【我的】里面【我的筆記】就可以查看…

    來自福建 回復
    1. 謝謝提醒~~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