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zhàn)案例】手把手教你如何利用RFM模型和數(shù)據分析拆解業(yè)務問題
編輯導語:現(xiàn)在企業(yè)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用戶數(shù)據指標對于每個企業(yè)都是至關重要的指標,如何通過RFM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用戶,實現(xiàn)更精細化的策略設計?作者利用RFM模型和數(shù)據分析對業(yè)務問題進行拆解分析,一起來看看。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而用戶的激活、轉化、留存對于任何互聯(lián)網企業(yè)都是至關重要的業(yè)務指標。通過RFM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用戶,實現(xiàn)更精細化的策略設計,下面我將通過一個案例分享如何利用RFM模型及數(shù)據分析拆解并解決業(yè)務問題。
案例背景:2019年“雙11”結束后,某店KPI未達成。經過初步分析,11月11日首次交易的新用戶數(shù)量可觀,KPI缺口可能與已購用戶銷售表現(xiàn)不佳有關?,F(xiàn)在需要找到問題的原因,并給出改進建議。
問題分析:回購率下降分析。
明確問題:
- 首先“雙11”是一場典型的短周期大促,售賣時間只有“雙11”當天,要使用的是大促回購率指標。
- “KPI缺口可能與已購用戶銷售表現(xiàn)不佳有關”,說明分析對象是“雙11”前已在店鋪中有過購買的用戶。
- “已購用戶銷售不佳”,是指2019年“雙11”和歷年“雙11”對比,發(fā)現(xiàn)2019年“雙11”用戶回購率下降,要找到下降的原因。
原因分析:
- 用多維度拆解分析方法拆解用戶;
- 用對比分析方法對比不同層次用戶的回購率變化,縮小目標范圍后繼續(xù)拆解與對比;
- 使用假設檢驗分析方法確認原因。
大促回購率怎么計算:
取大促前一段周期內購買的用戶為監(jiān)測對象——基數(shù)人群,計算他們在本次大促購買的比例。
具體到本次分析,由于該店在日常短信等溝通渠道主要觸達近兩年的購買人群,就以“雙11”開始前兩年內有成交的用戶為基數(shù),拉取他們在當年“雙11”的回購情況,計算出2017年、2018年、2019年“雙11”回購率。
邏輯如圖所示:
計算得到歷年“雙11”回購率變化如圖所示:
首先,從圖中確實看到回購率連續(xù)下降的情況。雖然它是事實,但由于該店基數(shù)人群很大(圖中可以看到2019年超過80萬人),未經細分的展現(xiàn)也隱藏了很多真相。
其次,可以看出回購率并不是首次下降,而是2018年就出現(xiàn)了下降,但用戶基數(shù)與“雙11”回購人數(shù)其實一直在增長,說明情況還不算太壞。
第三,大促回購率=回購人數(shù)/基數(shù),前面剛剛分析過,回購人數(shù)與基數(shù)都是增長但回購率卻下滑,這是因為回購人數(shù)的增長慢于基數(shù)的增長。也就是說,可能在新增的基數(shù)人群中,有部分人回購表現(xiàn)不佳,拖累了整體,接下來分析的重點是找出這部分人。
下一步使用多維度拆解分析方法來拆解用戶,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用戶的回購率,探索更多信息。
選擇的第一個拆解維度是R值,它是RFM模型中的“最后一次購買時間間隔”。
舉個例子:
如果小明在1月2日、3月2日、3月8日在天貓超市都購買過,分析天貓超市“38大促”回購人群時,小明距離“38大促”的最后一次購買時間就是3月2日,間隔R值為6天。R越小的用戶活躍度越高,回購率也越高。
該店鋪基數(shù)人群是近兩年購買用戶,也就是在“雙11”前730天有購買的用戶,可以先按年(1年365天)粗略把R值拆解成兩組:R≤365和365<R≤730。
不同R值的基數(shù)用戶“雙11”回購情況如圖所示:
下一個拆解維度是F,它是RFM模型中的“購買頻次”,也就是基數(shù)用戶在“雙11”之前的兩年里購買的次數(shù)。先粗略拆解為F=1與F>1。理論上來說,購買次數(shù)多的用戶越活躍,回購率高。
如圖所示:不同F(xiàn)值的基數(shù)用戶“雙11”回購情況。
對比2018年“雙11”的回購率發(fā)現(xiàn),2019年“雙11”整體(合計)回購率下降了4.46%(對應表4-2第3行合計的回購率同比變化值是-4.46%)。
從上圖可以看出,無論R≤365還是365<R≤730分組都沒有呈現(xiàn)類似的下滑趨勢:R≤365組完全持平(對應表4-2第1行回購率同比變化值是0%),365<R≤730組甚至略有提升(對應表4-2第2行回購率同比變化值是1.67%)。
初步結論是不同R值的基數(shù)用戶回購率沒有下降,R值不能定位回購率下降的原因。為了盡快找到關鍵影響因素,暫且放下R值,去嘗試其他維度。
這兩組用戶在2018年與2019年的回購率有了更明顯的區(qū)別,2019年購買次數(shù)為一次的用戶(F=1)的回購率同比降低9.27%,而購買多次的用戶(F>1)回購率同比只減少0.81%。
對比總體回購率降低4.46%來看,F(xiàn)=1組基數(shù)用戶的波動較為突出。(其實不用太多業(yè)務經驗,用常識去想“只購買過一次的用戶轉化為二次復購比較困難”也是大多數(shù)人能理解的情況,幾乎所有店鋪的銷售構成中F=1的用戶也占大頭。)
原因定位:
相比上一次R值拆解,F(xiàn)值拆解帶給我們更有價值的洞察:僅購買一次的基數(shù)用戶回購率下滑較大,造成已購用戶2019年“雙11”的整體回購率降低。這是一個突破口,接下來可以對F=1的基數(shù)用戶進行更細的分組、更深入的分析。
定位F=1的基數(shù)用戶存在問題后,把這部分人單拎出來,按不同R值分成多組,這次不像最開始嘗試R值拆分那樣粗略分組,而要盡可能細地拆解,仔細對比各組回購情況找到核心原因。
為什么不繼續(xù)使用RFM中沒用到的最后一個指標M(累計購買金額)?其實累計金額一定程度上已經由購買頻次反映了,累計金額=客單價×購買次數(shù),由于要拆解的用戶過去兩年只購買了一次,單筆客單的差距不大,應該是相對集中的一個數(shù)值,無法達到分組的效果。
如圖所示:細化分組F=1的用戶“雙11”回購情況。
黃色單元格中是回購率同比下降最大的值,是造成F=1的用戶回購下降的主要原因,它對應的組是90<R≤180。
R代表“回購間隔”,等于“用戶最近一次購買日期-上一次購買日期”的天數(shù)差。由2019年11月11日減去90天和180天,倒推得出該區(qū)間用戶的上次購買時間介于2019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
同時,另一個重要特征是F=1,也就是這段時間內首次購買的新用戶。
該店鋪是服飾類目,根據品牌特性和電商平臺節(jié)奏,5—8月的主要活動有兩項:“618”大促和7月秋季上新。
于是,可以提出假設:這兩次活動引進的新用戶質量產生了問題。
可以對比用戶一年復購率、加入會員的比例、互動率、短信響應率等指標,如圖所示:
最終得到結論,2019年“618”大促帶來的新用戶有大量用戶未留存下來,這些新用戶來源主要是平臺的推廣頁,例如“9.9元秒殺”“疊貓貓游戲”等曝光量大的廣告吸引來許多低價嘗鮮用戶。
當然可以篩除這部分用戶后做進一步驗證(這里不再展開分析)。
關于“回購率下降”的分析結束,我們可以從以下維度思考并設計一套針對本次分析結果的解決方案:
根據分析結果,問題出在該店鋪在今年平臺大促引入購買一次的新用戶后續(xù)復購轉化不足。在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的市場現(xiàn)狀,做好留存和轉化的成本遠低于拉新的投入成本,所以建議為這次的目標用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專享召回活動,僅對這部分用戶展示。
活動突出“即時激勵+復購挑戰(zhàn)+長期復購”的權益,由于該部分用戶的復購意向較差,極有可能變成流失用戶,建議適當給與這批用戶更有誘惑力的優(yōu)惠力度、更多的觸達方式、以及更好的服務政策用以進行召回轉化,并延長其生命周期以達到提升LTV的效果。
本文由 @產品經理的取經路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學習思維了,多謝
更多文章分享可以關注公眾號:產品經理的取經路 哦~
仔細看完文章下來,學習到了很多,感謝作者的分享,希望大家都繼續(xù)加油。
更多文章分享可以關注公眾號:產品經理的取經路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