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侵”短視頻,慌了誰
輸入文案,自動合成語音,AI已成為當下短視頻批量生產的標配。除了語音,影像成為了AI入侵的主要方向,AI繪畫火出圈,隨即帶動短視頻發(fā)展。若將鏡頭交給AI,創(chuàng)作者該何去何從?
“注意看,眼前這個男人正在XX”
毫不夸張,現在無論我們走到哪都很難逃過上面這個聲音。雖然其在努力模仿人類的節(jié)奏語調,但還是能一耳朵就能聽出來正在解說電影的,不是人,而是AI。
輸入文案,自動合成語音,AI已成當下短視頻批量化生產的標配。而在語音之外,影像亦是AI的主攻方向。
先是AI作畫火出圈,抖音平臺上,#AI作畫的話題播放量達1.7億次,#AI繪畫的播放量更是高達11.8億次。然后是文本生成視頻,AI的內容生成能力再上一個臺階,Meta、Google近日陸續(xù)發(fā)布了由AI生成的短視頻,百家號、TikTok等內容平臺同樣押注AI,更新相關輔助創(chuàng)作功能。
國慶期間《人民日報》官方賬號還專門發(fā)布了一條AI繪畫版《我的祖國》MV,全網網友喜聞樂見。
從語音到靜態(tài)畫面再到動態(tài)影像,至此,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短視頻完成了全面滲透。
考慮到AI的進化速度,昨天還只會咿呀學語,今天就能憑空生成真實世界并不存在的視頻畫面,擔憂自然隨之而來。鏡頭交給AI,創(chuàng)作者何去何從、平臺怎樣應對?
AI對短視頻的“入侵”,牽扯出一系列值得討論的問題。
一、用戶愛看,不容小覷的AIGC
截至2022年中,中國短視頻用戶達到9.62億,占整體網民的91.5%。在這樣一個短視頻大盤里,AI生成的內容的群眾基礎如何?
視頻平臺上近期興起的一類內容可以作為參考。
選一首大眾熟悉的歌曲,讓AI根據歌詞生成畫面,組合起來便是一支由AI執(zhí)導的MV。比如《漠河舞廳》《孤勇者》《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波西米亞狂想曲》等,都能找到相關的AI作畫視頻。
而且,此類視頻的關注度也相當可觀。以B站上《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相關視頻為例,畫面由名為“Midjourney”的AI繪畫程序所作,9月30日發(fā)布,十余天時間其播放量累計達103.4萬,點贊量4.4萬。
“學了五六年美術,畫功不如AI輸入詞條幾十秒就出的畫”,在看過視頻之后,網友“奶酪”給出評價,“畫不完美,可學習能力讓人驚嘆。”而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奶酪開始在各個平臺搜索相關內容。
切換到AI視角,感受算法模型對世界的認知,這其實正是AIGC贏得廣泛關注的直接原因。
AI創(chuàng)作的靜態(tài)畫面已然火爆至此,若進一步升級為短視頻,對用戶的吸引可以想象。
而從靜向動,從二維升級三維恰是AIGC發(fā)展的大勢所在,Meta和Google近期的動作就是風向標,二者先后發(fā)布了根據文本生成視頻的最新研究成果。
從Google發(fā)布的樣片來看,AI不僅可以理解文字并生成高清動態(tài)影像,如騎馬、沖咖啡等,還能在文字故事的基礎上以影像呈現一段完整的長鏡頭,時長可達2分鐘以上。
基于AI已經初步具備創(chuàng)作短視頻能力的事實,有業(yè)內人士評論稱,“隨著AI對于短視頻的‘入侵’與日俱深,短視頻平臺的內容池里除傳統(tǒng)的UGC(專業(yè)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以外,AIGC將占到更多比例,且流量號召力不容小覷?!?/p>
Gartner相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預計到2023年,將有20%的內容被生成式AI所創(chuàng)建。2025年,生成性AI所創(chuàng)造的數據將占到所有已生產數據的10%,當下該比例不足1%。
二、同為創(chuàng)作者,AI與人類同臺競技
在同一條賽道里爭奪用戶的注意力,AI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競爭關系顯現。Meta、Google的AI模型生成視頻的消息一出,“搶飯碗”的言論便甚囂塵上。
事實上,AI與人類之間的愛恨糾纏,并不是新鮮話題。聚焦到內容創(chuàng)作領域,不久前網友剛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辯論,起因為國外的一場藝術博覽會把頭獎頒給了AI繪畫的作品,引來人類藝術家全體不服。
在深圳經營MCN機構的彭磊,公司運營著多個短視頻平臺賬號,他認為,“對AI的反感可以理解,但是AI來搶飯碗、短視頻行業(yè)要變天的說法站不住腳。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大概率是錯的,之前也有過驗證?!?/p>
舉個例子,在短視頻火起來之前,圖文媒體時代,AI技術被引入寫作,當時市場也一度悲觀地預判文字工作者將被取代。事實證明,擔心是多余的。
“短視頻行業(yè)繞不開AI,字幕、配音都是,接下來也會長期共存。大家使用技術目的是提高效率,可有些功能便利的代價就是影響作品整體觀感。比如配音,AI永遠是在模仿人類,對作品有要求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一般是避開AI配音,因為它和真人差距明顯,工業(yè)化痕跡太重”,彭磊表示。
另一位做影視解說的博主表達了相同觀點,“按需使用,AI配音優(yōu)勢在于快速批量復制,以量取勝。真正的優(yōu)質作品基本不會允許自己精心寫的文案以那種機器聲線讀出來,以質取勝?!?/p>
因此,“AI技術在降低內容生產的門檻,放低了下限,上限依然靠的是人類創(chuàng)作者。”
這便是AIGC固有的局限性,AI作畫、AI生成視頻同樣難以繞過。
以AI作畫為例,在欣賞了多幅畫作之后,奶酪發(fā)現,“AI作畫初看驚嘆,卻非常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看多了感覺每一幅都在重復。”
在專業(yè)人士的解釋里,之所以會有上述感覺,原因很簡單,所有的AI作畫都是在人類已經創(chuàng)造的畫風、技巧之上通過模型計算得出。而且,機器更多只是表層理解,無法參透深意,就是常說的“沒有靈魂”。
所以,當AIGC的新鮮感光環(huán)消散,觀眾的視線焦點回歸內容本身,AI作畫、AI生成視頻將被重新審視。到時再說“搶飯碗”的話題,或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三、從輔助創(chuàng)作到原創(chuàng)生成,平臺的機遇與挑戰(zhàn)
行業(yè)新技術的出現,除了直接影響到用戶、創(chuàng)作者群體,平臺方作為舞臺的搭建者,自然也在密切關注。
第一階段是「助手階段」,AIGC輔助人類進行內容生產;第二階段是「協(xié)作階段」,AIGC以虛實并存的虛擬人形態(tài)出現,形成人機共生的局面;第三階段是「原創(chuàng)階段」,AIGC將獨立完成內容創(chuàng)作。
參照李彥宏所講的AIGC的三個發(fā)展階段,縱觀當前內容平臺的布局,無論圖文還是短視頻平臺,其服務能力大多停留在第一階段,即使用AI相關的技術幫助創(chuàng)作者進行更高效率的寫作、拍視頻。
如抖音官方剪輯軟件剪映提供的語音識別轉字幕、文字生成語音等,B站官方剪輯軟件必剪推出的智能摳圖等AI功能。
有業(yè)內人士進一步補充,“包括拍短視頻時會用到的漫畫風、迪士尼風、變老這些特效濾鏡,也都和AI技術有結合。不過這些還沒有達到獨立生成視頻的高度,是介于輔助創(chuàng)作和原創(chuàng)生成之間,跟ZAO換臉APP一樣,借助生成類網絡完成?!?/p>
隨著AIGC技術發(fā)展,內容平臺的服務能力將迎來升級。
以創(chuàng)作者的圖文轉視頻需求為例,剪映為此推出“圖文成片”功能,輸入一段文字,軟件智能匹配圖片素材、添加字幕、旁白和音樂,自動生成視頻。百家號等內容平臺也提供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身處創(chuàng)作一線的彭磊認為:“現在的轉視頻,工作時間上確實可以把一條視頻的制作縮短到分鐘級,可成片效果并不理想。單純是從素材庫選圖、選視頻拼湊實現。體驗都是一樣的雞肋,經??梢杂龅絾栴}就是,本來完整的一句話,中間如果有停頓,系統(tǒng)可能就會根據前后句找來兩段完全沒關聯(lián)的素材拼在一起?!?/p>
正所謂能用起來的技術才是好技術,現階段內容平臺的服務能力尚存在較大進步空間,AIGC技術的發(fā)展正是解決之道。
而另一方面,AIGC的大面積上線,必然會給平臺內容生態(tài)帶來新的管理挑戰(zhàn)。
此前,AI技術在短視頻領域的濫用已有不少前車之鑒。原因在于AIGC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以假亂真。
最典型的,市面上有很多開放性的AI換臉工具,創(chuàng)作者使用軟件對視頻內容進行加工,輕易就能達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此前抖音有人疑似使用AI換臉變身俄羅斯美女,吸粉近200萬后遭到平臺封禁;B站上AI換臉更是創(chuàng)作者鬼畜整活的最常用手段,平臺則會在相關視頻下方給出警醒提示。
目前最前沿的AI作畫、AI生成視頻,其無中生有的特性,無疑放大了內容造假的風險。
國外熱度頗高的文本繪畫程序Stable Diffusion就遇到了這樣的麻煩,由于開發(fā)者不對生成內容加以審核過濾,用戶可以生成各種圖片,為欺詐、侵犯他人肖像、盜版抄襲等提供了可乘之機。
對于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來說,如何加強對此類視頻進行“無害化處理”,顯然不比治理AI換臉來得輕松。這就意味著,在將新技術用好之前,平臺不可避免會經歷一段陣痛期。
三、AIGC的明天,不止于短視頻
有人期待技術為己所用,有人擔心被AIGC搶了飯碗,更有甚者預言短視頻將要變天……
而在真正爆發(fā)之前,一切其實都還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AIGC對內容領域的滲透還在繼續(xù),AIGC產業(yè)仍將快速擴張。
如果把AIGC的概念繼續(xù)放寬,在AI作畫、AI生成視頻等內容生產之外,業(yè)內通常還會把虛擬數字人也視作AIGC的另一核心載體。
鑒于虛擬數字人的極高熱度,AIGC的發(fā)展空間更加值得肯定。
當前短視頻平臺上的虛擬人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形象各異的他們已在短視頻創(chuàng)作群體中占據一席之地。數據顯示,平臺上相關視頻的播放總量早已破億。
而有關虛擬人的另一個客觀事實則告訴我們,短視頻只是其應用場景之一。VC數千億的投入,阿里、百度、字節(jié)、華為等科技互聯(lián)網公司共同出手,更大概率上瞄準的是虛擬人在短視頻之外的廣闊天地。
由點及面,AIGC在向短視頻全面滲透,但其未來的應用價值絕不止于此。放眼整個AI領域,AIGC所涵蓋的生成性AI技術被認定為AI領域過去10年最有前景的進展。
無可厚非的是,面對前沿技術所代表的未知,大家在期待的同時總是伴有本能的恐懼。
幾百年前火車問世,引擎轟鳴驅動人類社會進入高速時代,卻也上演了人拉火車的鬧??;幾年前5G商用之際,對于5G輻射過大的質疑不絕于耳,現國內三大運營商的5G套餐用戶已接近10億;再到方興未艾的AIGC,各方不同的態(tài)度其實都在情理之中。
作為從業(yè)者以及創(chuàng)作者,彭磊對AI生成視頻以及AIGC市場持有樂觀態(tài)度,“最直觀的一點,AI生成視頻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創(chuàng)作者的素材困擾。找不到合適素材時,直接程序生成,如果平臺放開版權歸屬,甚至都不用考慮版權糾紛,放在現在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里是完全不敢想的。”
或許,將期待與恐懼疊加,放眼前沿的同時對技術審慎待之,這才是我們在討論AIGC之于短視頻產業(yè)的影響時應有的基本立場。
專欄作家
作者:彬彬,公眾號:熊出墨請注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TMT領域觀察者。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這篇文章真的很干活,網上太神話ai的功能了,怎么把ai運用起來才是我們要想的
之前的ai換臉也飽受爭議,最近ai版權問題也引起了很大的爭吵,目前喂給ai的素材真的都來自免費庫嗎?版權開放這一點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AI作畫的確是基于人類曾經的經驗的模仿,而且往往是基于對文字表面的理解,生成的畫作,更深度的內容還是需要依靠人類來創(chuàng)作。